由文汇报社、虹口区教育局主办,上海梦陶艺术剧社、浙江京剧团共同创作演出的《少年中国梦》教师版春节后在逸夫舞台举行新一轮演出。剧中,京剧“大花脸”与音乐剧牵手,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不少业界专家表示:这部剧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诠释了“中国梦”的主题和陶行知的教育精神,更在京剧舞台上呈现了新的探索,拉近青少年和国粹之间的距离。昨日,上海行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美中友好协会(全美总会)签署合约,该剧海外版将于今年下半年首次赴美,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八大名校进行巡演。

《少年中国梦》以上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办“报童工学团”和惨烈的淞沪抗战两条故事线索展开剧情。独具创意的是该剧突破时空限制,让陶行知以故事讲述者和亲历者的双重身份进行演绎。

该剧由上海作家叶良骏担纲编剧,历时一年,八易其稿。宁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青年编剧王晓菁编写了京剧演出剧本。剧中加入了大量载歌载舞的京剧场面,如“城隍庙读书”、“野坟地寻路”、“孟家巷学艺”、“四行仓库血战”等重要场景,鲜明地展现了京剧表演歌舞化、程式化、技巧化和情感化的特色,热闹的场面迎合了青少年的口味。

“蓝脸的窦尔墩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提起国粹京剧,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代表了鲜明人物形象的“大花脸”。《少年中国梦》艺术总监、上海京剧院京剧名家李军说,京剧的生命力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延伸,但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京剧思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提及创新,李军说,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拥有丰富儿童京剧经验的浙江京剧团导演翁国生。

翁国生善于创新,他认为京剧的目标受众不单只有中老年,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应该从少年抓起。这次对于《少年中国梦》的演绎,是在顾及青少年观众群体基础上,对京剧表演形式进行大胆创新。

为了真实再现上海滩独特景象,翁国生特地从江苏徐州买来四辆旧式黄包车,该剧编舞、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包铮山设计了不少新型京剧舞蹈程式。在“百乐门卖报”的卖报舞、“夜走坟地路”的灯笼舞、“自立立人歌”的板凳舞等情节编排上,京剧与音乐剧的融合成为了该戏的亮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对该戏“跨文化”的舞台呈现形式予以肯定。“大胆放大舞蹈、音乐剧等元素,增加京剧的可看性”;上海剧协秘书长沈伟民则认为,此剧美感和昂扬之感兼得,为创新注入了底气。

也正是这种改变,让美中友好协会执行主席肖云飞对该剧“一见钟情”。他告诉记者,百老汇音乐剧之所以长盛不衰,不单凭借意大利歌剧美妙的内容,还有结合不同时代观众的需求,融合了摇滚、爵士等多种元素。京剧虽为国粹,想要赢得新一代年轻人乃至世界的认可,更要进行创新。

京剧少年中国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