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无止境,欧阳中石对艺术的追求仍在不断拓展,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上。《京剧艺术漫谭》一书是他在艺术路上砥砺向前的又一成果。4年前曾有《文化漫谭》一书问世,时隔3年与爱女欧阳启名合著的新书,不限于论述京剧艺术,还涵涉艺术和中国戏曲。这本书延续了“漫谭”的文风,在言语表达上,更给人一种聊天、攀谈的亲切之感。细细品读之间,最突出的感受是这本书的趣、情、意、境。

趣,是这本书的格调。无论是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还是讲艺术灵感,或是说剧本《失·空·斩》,乃至忆述马连良、侯喜瑞、杨宝森、梁小鸾、孙毓敏这些京剧表演艺术家,本书都别有意趣。谈到对艺术的理解,欧阳中石说:“艺术是追求‘美’的一种‘方式方法’。”欧阳先生是教育家,深谙“趣”在教育中的妙用,认为这是从事、致力甚至取得一生成就的动力。而书中关于“爱好”的文字,就更是有趣了。他忆及孩童时光,爱打拳、爱游泳、爱听评书、爱看戏,许多儿时的乐事和糗事,都让人读而难以忍俊,读着读着也就明白了“爱好”“乐趣”的重要,以及“美”和“艺术”的真义。

情,是这本书的韵味。书中欧阳中石谈自己同戏曲的结缘,从最初的“爱看”到“渐渐地着了迷”,再到“上了瘾”,终而沉醉于戏曲的美,这是情感同戏曲艺术之美相互融合的过程。如同书中所写:“把艺术和生活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是说‘艺术生活’呢,还是说‘生活艺术’呢?”为什么经典剧目《四郎探母》《战太平》等常演不衰,被广大观众深深喜爱?欧阳中石说,是因为剧情被“给予了生命,他们就活了”。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直观的美的互动,也有深层的情感的共鸣。情,是艺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意,是这本书的品质。漫谈京剧艺术,同教科书或者理论类书籍相比,没有拘泥于结构和体系,文字也无需那么“规矩”。正因为如此,作者以自然的心态驰骋于艺术天地。书中的箴言、佳句,俯首可拾。比如,“美”是什么呢?我想:她首先应当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一见钟情”,或者“渐渐倾心”,但“不能离去”“思之益深”的感受。娓娓“漫谭”,却又收放自如,言之有物,有据、有理。戏曲艺术的传承很多时候不立文字,靠的是言传心受。细究其因,大约那些出神入化、超凡入圣的地方,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此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然而两代欧阳人氏却用简单自然的话来书写艺术,书写戏曲。这样,就有了突破和创造。书中关于京剧声腔艺术的论述,那些精准严谨的表达,那一篇篇图表,就完全不是漫谈,而是严谨的钻研和探究,不但对爱好京剧的普罗大众,对那些专业的京剧演员,也有很高的价值。

境,是这本书的高度。戏曲传授,最常见的方法是“说戏”,指的是老师或者师傅口述纲领,解说剧情,带领念唱,以身示范。通读《京剧艺术漫谭》,最深的印象,是浅显、质朴、活泼的文字衬托出的艺境。行文浅显,就使得这本书的读者是“广谱”的,年老者、年轻人、玩票的、专业的,都能从书中寻到乐趣,学到东西,同时也能领悟到京剧艺术的妙处,这就是“境”。再比如,书中关于“擞儿”的讲述,这个词不生僻,爱好戏曲的人都知道,可是细究其意,却没有太多人说得清楚。书中是怎么写的呢?从引用奚啸伯讲的蛐蛐相斗,到“赵屠二家”中“家”的唱腔,再到《群英会》的伴奏,读完几个熟悉、简单的例子,读者便明白了什么是“擞儿”。还说不出来?没关系,因为你已然懂了,入了艺术的“境”,写书的“境”。

书到末了依然言犹未尽,又专辟一章,谈及对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思考,对流派产生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艺术原因和观众原因,以及从艺之人的个人修养,都作了深入的思索和梳理,这是艺海彼岸之人对戏曲艺术的妙悟,不似余音绕梁,倒是大音希声。

京剧艺术漫谭

《京剧艺术漫谭》欧阳中石 欧阳启名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