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秦人吼秦声,长久以来,相比于秦腔在陕西的风行,京剧称得上是“小剧种”。然而在刚刚结束的陕西演艺集团京剧周上,场面的火爆程度却着实令人惊讶,连续五天的演出中,西安人民剧院几乎是场场爆满,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娃娃,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赶来捧场,记者在一场演出中还见到了不少外国观众,原来他们都是在西安的留学生。是什么原因让京剧周如此火爆?而又有多少“老陕”在痴迷秦腔的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京剧票友呢?
曾经,一场《雷雨》
只卖出十几张票
陕西演艺集团2014年京剧周于12月16日在西安人民剧院拉开帷幕,连续五天的时间内,以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为主体的艺术家们不仅奉上了《铜牛记》《雷雨》两部优秀剧目,还特邀天津京剧院知名花脸、裘派传人康万生,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奚派传人张建峰,青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董媛媛、王俪霏、高丽等到陕西献艺,为三秦观众清唱经典传统折子戏《罗成叫关》《失子惊疯》《坐宫》《盗仙草》等京剧名段。两场本戏演出、两场折子戏专场,还有一场名家清唱专场,着实让陕西京剧戏迷过足了瘾。五天时间惠及5000余位观众,堪称场场爆满。特别是名家清唱专场结束后,观众在场内叫好连连,演出结束后依然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几度谢幕,观众还是喝彩声掌声不断。这样的情景让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张平业也深感惊讶:“我真的特别特别意外,我没想到这次惠民演出能收获这样好的效果,要知道对于陕西人来讲,京剧确实算是‘小剧种’!”
张平业坦言,其实在京剧周策划期间,全院上下也颇感忐忑:“大概六七年前,《雷雨》曾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过一次,当时只卖出去了十余张票,那次对我打击太大了。”然而本次京剧周,开票当日甲票就售罄,这让他们颇感意外,随着演出的进行,看到那么多戏迷票友赶来支持,楼上楼下都坐满了观众,他们也渐渐放下心来。而曾经让京剧院遭遇“滑铁卢”的《雷雨》在京剧周期间压轴上演,当天观众的热烈反响让张平业曾经的阴影一扫而空:“原来观众不是不喜欢我们的戏,而是平台的搭建不合适!”
如今,古城培养出
众多京剧戏迷
从只卖出十余张票到千人的剧场坐满,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张平业说他也一直在思考,结果就是这次演出非常接地气:“因为我们这次演出是惠民演出,甲票最高60元,乙票30元,而丙票只有10元。低票价,但高质量的演出,让市民有机会走进剧院,去领略京剧的风采。京剧真的是个现场艺术,只有到现场才能真正地爱上这门艺术,才能感受到京剧绝对的张力。市民不是不想看戏,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惠民演出。”不过张平业也跟记者算了笔账,以这次演出周为例,一场演出光场地费都至少3万元,且不说灯光、音响、演员劳务费等,而剧院可容纳观众1000人左右,票价按照均价30元计算,一场演出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更别提盈利了,“经济因素的制约让我们也感到掣肘。”
除了票价的优惠,张平业认为这次京剧周颇受欢迎,和观众市场的培育也有关系:“我们在小剧场进行惠民演出,每张票10元钱,但我们一般都会留下购票者的电话,再有类似的演出就会群发短信进行通知,长此以往,更多戏迷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换句话说,我们也在培养戏迷市场。这次演出周,有很多朋友就是小剧场惠民演出时结识的,也有因京剧进校园而成为朋友的。”在京剧周第二场演出时,记者就在后台看到一群不同肤色的留学生,他们好奇地看着演员们的准备工作,更有留学生告诉院长想体验一下京剧演员的“装备”,院长亲自为留学生们换上戏装并讲解其中代表的意义,留学生们感叹道就连后台的化装都是一场视觉享受。张院长说:“戏曲市场不景气,但不代表没有人听戏,我相信,只要有好戏,只要接地气,只要还在坚守,无论是秦腔这种‘大剧种’还是京剧这种‘小剧种’,都能在黄土高原上焕发春天。”(记者 张静)
(摘自 《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