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昨天下午又迎来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主办方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安排了一场特殊的电影点映活动,分别放映了由陈少云主演的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及周信芳大师早在1937年拍摄的个人首部京剧电影《斩经堂》。相距78年的两部电影,在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上海冬天的下午相遇了,共同勾勒出一个美妙的原点—麒派精神。

1937 有声《斩经堂》领风潮

这次放映的《斩经堂》是周信芳之子周英华特地带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他保留了当年父亲的电影拷贝,并在好莱坞找到专业机构完成了胶片清洗和画质修复工作。在这次接到主办方的通知后,他决定带上这版修复版的《斩经堂》回国来参加父亲的纪念活动。电影放映前,周英华调侃,“只要给我一个话筒,我就停不下来了”。果然,说起父亲的这部电影,他立刻滔滔不绝起来:“这部电影是40年前才找到的胶片,过了这么多年,可以想见状态不是非常好。”他透露,整理和修补的过程耗时耗力惊人,从目前完成的程度看,除了因为年代实在久远而有的小小不足,电影的声音效果还是得到了提高的,并且不会因为这是一部老电影而影响大家享受的艺术质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为这部电影执导的是大名鼎鼎的费穆,周英华也因此羡慕起父亲经历过的那个艺术的黄金时代:“《斩经堂》是1937年拍摄的,用电影来拍京戏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电影史上的有声电影也是1927年才开始有的。电影由费穆导演,当时所有艺术领域的精英都集中在上海。”电影完成的时间点也非常特殊,是淞沪会战的前夜:“那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所以这部片子的故事本身也具有深度。”他从两个角度作了解读:“第一个主题是责任,这个电影讲的就是你对国家、家人,甚至任何领域的责任都可以涉及到;第二个主题,如果拿《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来打比方的话,这部电影的悲剧性在于要回答‘要杀,还是不要杀’的问题。”他承认如果今天再做一个《斩经堂》,一定会加入当下的价值观,因为每个时代的作品都必须表达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最后,周英华也透露了父亲的创作习惯,就是一定要“热身”:“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地方是革新而且即兴的,追求瞬间的艺术创造。电影虽然是一段一段地拍,不断会叫停,但父亲在拍之前,会让自己‘预热’,让自己以一个最合适的状态投入拍摄。”

2015 360度月下“追”韩信

舞台上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京剧大师周信芳创作并演出的经典剧目,融合了麒派表演艺术的精髓,以电影的方式呈现(未来还会有3D版问世),对于麒派京剧艺术的传承意义重大。电影由当今麒派领军人物陈少云领衔,何澍、傅希如、严庆谷、金喜全等热爱与理解麒派艺术的京剧名家加盟。尽管几位主要演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触电”经历,但导演滕俊杰还是要求演员在拍摄中要大胆,不要刻意追求复制周信芳的表演细节,而要重现他所表演刻画的人物气质,进一步理解角色、进入角色、投入感情。

电影的主题聚焦在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所以重点刻画萧何“追”的过程,在行进中表现人物,将京剧麒派艺术的众多表演特点、程式和绝招逐一展现。为了把戏曲的虚拟性、写意性在电影中呈现,剧组在演员调度、制景、多媒体、天幕等方面做了突破性的尝试,既尊重京剧传统程式表演的精髓,也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加以升华和改进。滕俊杰透露,“追”字可给电影的舞美设计出了难题,如何在流动的虚拟化程式表演和写实的电影舞美艺术上找到一个切合点?为此上海京剧院舞美部门与上影厂舞美团队共同合作,最终头脑风暴出方法—即在一些主场景中,通过多媒体背景和舞台实景的有机结合,创造虚实结合的表演空间,而在全剧的高潮“月下追韩信”部分,采用360度环绕抠像技术,即演员在一个绿色圆形封闭空间内进行圆场表演,摄影机架在圆心跟随演员的表演进行360度圆周轨迹拍摄,再通过后期抠像贴画,实现演员身后的的背景不断变换,既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流动感,又将京剧圆场得以完整的保留,在戏曲电影拍摄中尚属首例。(记者 邱俪华)

(摘自 《新闻晨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