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必须“脱故取新”,“发前人未发之隐”,否则便难以收到“沁人心脾,快人耳目”的艺术效果。
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李瀚祥先生曾说过:“一个剧本由十个导演去导,定会导出十个样子来。如果只出了九样,那其中必有一名是应该被淘汰的导演。”这是深谙艺术规律之言,颇可发人深思。从事艺术创作,不应热衷于驾轻就熟,亦步亦趋,而应该发挥自己独到的风格、独到的创造、独到的想象和独到的探索,运用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处理手段,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开拓精神,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才能避免千人一面和千部一腔的现象出现。
我国历代戏曲名家,大都十分重视“脱故取新”而不热衷于驾轻就熟。远者不谈,仅以众所周知的马连良、周信芳二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说,他们生前经常互相观摩对方演出,交流艺术实践心得,但却从不模仿对方,而是致力于精撷善悟,吸收溶化,以不见刀斧之痕的功力,糅他人之长于自己的表演之中,从而丰富提高自己表现角色的才能,致力于发挥个人的天赋素质。
京剧《四进士》,是马(马连良)派代表剧目,同时又是麒(麒麟童)派代表剧目。两位艺术家扮演《四进士》中的宋士杰,马连良演得潇洒、沉着、干练,而周信芳却演得诙谐、老辣、爽朗,两者的表演都能使人叹为观止。两者都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但与此同时却又给人以相同的艺术启迪。正因如此,人们看完马派还要再看麒派,看完麒派还想再看马派。
契诃夫曾经说过:“演员是自由的艺术家,他应当创造一个跟作者原来的形象不同的形象。这两个形象,作者的形象和演员的形象合而为一,于是真正的艺术品就创造出来了。”清人李渔更一针见血,他认为戏曲界因袭模仿造成的雷同化现象,是艺术创作中的“恶习”,是观众面前的“眼钉”。他大声疾呼要“扫清恶习,拔除眼钉,亦为人造福之一事耳”。前贤之见,当是有助于我们克服雷同化的金玉良言,特别是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名诗“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心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此诗尽管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但戏曲创作也应举一反三,同样应以此诗作为我们不袭陈套,独辟蹊径的诫言,用它随时来对照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诚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摘自 原《戏剧电影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