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红毯上,将走来几位特殊的电影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史依弘、王蓉蓉、赵秀君、孟广禄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并带来京剧电影工程的阶段性成果——《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等5部全新的京剧电影。

从剧目到表演


不放过一个细节,让作品成为后人学戏的范本

京剧与电影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由京剧名家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110年过去了,京剧与电影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几经沉浮,其间也有过不少合作,《野猪林》《杨门女将》《沙家浜》……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埋乾坤,难埋英雄愿,忍孤愤山神庙暂避风寒。”谈起京剧电影,今年40多岁的史赵武忍不住唱了起来,这是上世纪60年代崔嵬导演、李少春主演的《野猪林》中的经典唱段。

“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经常看现代京剧电影,里面的唱段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后来,《野猪林》等老电影重映,又见识了传统戏,京剧电影让我从影迷变成了戏迷,进而成了票友。”他对即将上映的5部京剧电影十分期待,“一定要带着全家人去看。”

2011年,在中央老领导的倡导和关怀下,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和京津沪三地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中国戏曲学院、中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天津北方电影集团以及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参与实施的京剧电影工程正式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成系统地将10部经典剧目搬上银幕。

京剧传统剧目浩若烟海,如何选择?怎么拍?工程领导小组为此在京津沪三市的京剧界、艺术界组织了24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资深京剧艺术家、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组成工程艺术指导小组,负责遴选剧目、研讨审定电影剧本、确定演员阵容。

剧目最终敲定,涵盖了各流派的经典代表作品。主要演员全部由各流派的代表性艺术家出演,导演也是精挑细选。指导小组希望,这组电影不仅要成为当代的精品,还要成为后人学习京剧的范本。

目前,《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即将与观众见面,今年年底完成另外5部电影《穆桂英挂帅》《锁麟囊》《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的制作。工程领导小组还为每部片子配套出版一册图书,书中不仅记录拍摄过程,更是对摄制经验的总结。

从继承到创新


虚实之间,将京剧的写意和电影的写实结合起来

剧目定了,演员定了,到了实际拍摄阶段,仍有一堆的难题。

京剧和电影,一个写意,一个写实,能揉到一起吗?影迷、戏迷都担心。如何在两种艺术形式中找到平衡,关乎此次影片拍摄的成败。

这一问题在工程启动之初就进行了反复讨论,京剧人和电影人在一次次碰撞中渐渐找到了共识: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有所突破创新;既关照京剧的独特性,又要符合电影规律,要将京剧的醇厚韵味和电影的丰富表现力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京剧和电影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差别巨大,往往越是舞台上的看点,就越是电影展现的难点。剧本、布景、音乐,甚至妆容、身段都需要取舍和调整。

《秦香莲》导演肖朗介绍,老戏在叙述一件事时,往往是几个角色通常反复说唱一遍,节奏缓慢。已经拍摄完成的5部电影,就将一些不影响主线剧情的情节删去,使剧情紧凑又富于悬念。布景更是让导演们挠头不已,《状元媒》导演王好为说:“京剧舞台的样式十分简约,一桌两椅,与电影的真实布景不同,如此拍摄恐怕观众难以认可。我们先后尝试了实景拍摄、也试过用水墨线条绘成风格化的景片,但都不理想。最终决定,布景要介于一桌两椅的戏曲舞台与真实场景之间,但是偏实。既要勾画出剧中的典型环境,提供丰富的拍摄角度,又要结构简练,适于京剧写意的表演。

演员的表演方式也是拍摄中的难题。尽管电影的主要演员无不是当前京剧界的“角儿”,但他们若想成为影视表演的“腕儿”,还需学习不少东西。

王好为介绍,电影中,需要有很多近镜头,通过面部细微表情变化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这就要求京剧演员要把握好表演的分寸,要动真情,任何虚假都逃不过镜头的审视。

《状元媒》中饰演柴郡主的王蓉蓉对此感触颇深:拍摄电影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舞台表演,因为离台下观众有一段距离,因此我们戏曲演员的身段、动作、眼神都比较夸张,如果放在银幕上放大若干倍,就有点吓人。拍电影,不光要把戏演好,更重要的是要向影视演员学习,克服掉一些舞台表演习惯,适应电影拍摄对演员的要求。

《萧何月下追韩信》中韩信扮演者傅希如坦言,电影的拍摄让他获益匪浅,不仅了解拍摄戏曲电影的流程,学习到很多结构、节奏的处理,也感受到电影艺术和戏曲艺术融通的精妙。

京剧演员的努力获得了电影导演的认可。《霸王别姬》中项羽的扮演者、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在剧组中度过了自己73岁生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年近七旬,为拍戏刻苦练功,倾情投入,电影拍完体重降了10斤。拍摄过程中,包括王蓉蓉在内的旦角经常从早上9点开始化妆到第二天凌晨1点才卸妆,勒头近14个小时,勒头带里抹胶水的地方起了水泡,全天只能用吸管吃流食。王好为不止一次感慨,京剧演员真能吃苦。

从舞台到银幕


扩大影响,让更多人认识京剧走进戏院

这次,京剧电影成了电影节单独设立的展映单元,工程领导小组一直为发布会、首映式活动忙碌着。不过,主管首映活动的相关负责人这几天挺高兴,因为放票没几天,《霸王别姬》等在电影节期间展映的票已经卖得差不多了。“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据不少老戏迷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吉祥戏院、工人俱乐部、西单剧院等地方常年都排演京剧,如今,恐怕仅剩梅兰芳大剧院和长安大戏院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了。辉煌不再的京剧艺术,面临着传承无人、创新乏力的窘境。讲究口传心授的京剧,不少大师的绝活未能传下来,今人学戏只能在数量稀少的影像中揣摩。传承尚且自顾不暇,创新更是步履维艰。

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京剧的生存环境已经跟彼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银幕数量的爆炸式增长,2014年,全国银幕总数从10年前的2000多块增至2万块。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推广得当,搭上电影这班快车的京剧,传播效力应该相当了得,也会有更多像当年史赵武一样因电影爱上京剧的人。

京剧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的专家们认为,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京剧与电影的结合,对于扩大京剧的影响力,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成果高质量地传播、记录下来,很有现实意义。(记者 肖家鑫)

(摘自 《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