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镇杰2014年“寻梦.承泽”24场骨子老戏的展演,4月里又回到北京。这是在京的第二轮演出。4月12日的《群英会借东风》,13日就是这《骂曹》、《洪羊洞》。一天是马派戏,一天是杨派戏。正好合于镇杰在1993年参加“梅兰芳金奖大赛”时“艺兼杨马”的提法。那次的大赛,镇杰最终只获得了“提名奖”。21年过去了,当年的金奖获得者,除了杨建忠先生已届76岁高龄,少有演出;杨乃彭先生也将届古稀,偶有演出,精彩依旧外,其余的谁能像镇杰这样,坚守传统骨子老戏的阵地,不但不退缩,反而迎难而上,不断恢复着多年没有人演的传统老戏呢?一年里,除了这24场剧目不同的专题演出外,还有不少其他的演出。前几天空中剧院播出的《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就是一例。还要参加京剧电影的拍摄工作。所以昨天在后台见到的镇杰,脸上略显疲惫。不由得有些感慨。他这样“自找苦吃”,图的是什么呢?杨宝森先生48岁英年早逝,谭富英先生也因患病,于1962年演出两场后,息影舞台。那时谭先生是56岁。如今的镇杰也不是年轻人了,53岁了。他是一级演员,享有一定声誉。不做这些,偶尔演演《探母》、《红鬃烈马》、《龙凤呈祥》等烂熟于胸的戏,享受清福,谁也说不出什么来。但他却偏要挑战自我。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两年尤其觉得继承传统的紧迫!老师们大都年迈,院里给了这个机会,能让我自由发挥,除了感恩与努力再无他求!最近一段时间演出剧目场次较多,观众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为了这门艺术、为了喜爱自己的观众定当努力!”“我就是觉得既然从事了这行业,又很喜欢,就该对的起自己的职业良心!我会努力完善自己!”

“职业良心”这4个字多么感人啊!正是这种朴素的“良心”,促使镇杰脚不停步。从前几年北京京剧院杜、迟、李、王四大头牌轮演大轴那次,我就看到杜镇杰的这种精神。不断扩充戏路,演出好久没有人动的传统戏,这在当今,是很难得的。就说这出《击鼓骂曹》吧,镇杰也多年不动了。单是那鼓套子,演出前能不反复练习么?梅先生1950年在武汉演出抗金兵前,还不断练习击鼓以致把大腿打出两块青痕。镇杰的鼓,在当代,虽不能说最好,但是从那嫺熟的、激越的鼓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底下花了多大的工夫。

这两出戏,前西皮后二黄,唱工吃重,在前一天演了《群英会借东风》这样的重头戏后,马不停蹄,又连演重头戏,当中没有垫戏,六郎又最先上场。为了让镇杰有换装、暂歇的时间,主持人安排了与观众的互动。在两位小伙子发言后,我抖胆自告奋勇,讲了几句支持镇杰的话。我和镇杰,素无交往,毫无瓜葛,但为了他坚守传统京剧的阵地的这种精神,我很愿意支持他。

我在这里不想多说镇杰的这两出戏演出的细节。他的嗓音宽亮,甜润好听,高、中、低音运用自如。该要的地方都能要下来。两出戏听的很过瘾。当然也有不足,鼓键子好像不甚理想,有的字念、唱倒了,个别腔略有怪异之感,没上令公魂、不带射虎,等等。但是,他的那种为京剧传统戏竭尽全力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镇杰演的戏,多是马派、杨派戏。但是究其终,他像马么?像杨么?我觉的可以说不像。他就是杜镇杰!流派要继承,但绝不是复制,也复制不了。这两出戏,更远了不说,从谭鑫培老先生算起,至今早逾百年。如果一代代的角儿们演弥衡、六郎都跟谭老毫无区别,那京剧还有意思么?还会有人一遍遍的看么?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话也适用于京剧的传承。要多思,而不能只是“随”--墨守前人的一切。

好像今年又到“京剧艺术节”举办的年份了。我知道各院团正在忙于排演新戏,几届京剧艺术节过去了,上演的剧目也不少了吧,但是其中有没有像《洪羊洞》《击鼓骂曹》这样能够流传百年还有人愿意演也有人愿意看的呢?但愿今年这届能有吧!

本贴由老田2014年4月14日09:57: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