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在京、冀两地接连上演《玉堂春》《谢瑶环》等四台经典大戏,刮起了一阵军旅京剧风。刚就任团长的丁晓君,邀请来了叶少兰、黄德华等一批老艺术家助阵。昨天,丁晓君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坦言,战友京剧团近些年不太景气、演出也少。从决定当团长的那一天起,她心中就有一份责任,“就像《穆桂英挂帅》里唱的一样,我不领兵谁领兵。”

□ 说心态


当团长不比学戏苦

从1998年进入战友京剧团,丁晓君穿上军装已经16年。她还记得刚来到北京八大处军营的第一天,“那天我特别兴奋,那时院子里有好多树,满眼望去都是绿色,战士的那种质朴看着让人感动。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记录‘军营大院的那条小路’,感觉这里就是我以后的归宿了”。

尽管战友京剧团底蕴深厚,但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这样的院团相比,近些年在人员配备、管理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演出市场上也很少看到这支军旅院团的身影,“我们因为属于部队体制,有些演员在我们这属于聘用制,解决不了编制,很多优秀的演员也不会选择来这儿”。今年年初,30多岁的丁晓君就任团长也被看作是临危受命。

“也有朋友劝我,现在正处于艺术生涯的上升期,不要太分心。但我觉得心里有一份责任,就像《穆桂英挂帅》里唱的一样,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些年战友京剧团排戏、演戏太少了,很多演员心里都着急。”丁晓君觉得,如果战友京剧团的演员不演出,就像战士不打仗,这怎么行?

不过,身边也有同事觉得当上团长后丁晓君的脾气变了,原来说话慢声细语,怎么当了团长性子也急了,嗓门也大了。丁晓君也觉得自己变了,“倒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也没觉得自己是官。就是心里着急,想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演员不是天生就会演戏,当团长也不是。我觉得当团长不比学戏苦”。在这半年中,丁晓君请回了叶少兰等老艺术家指导排戏、演戏,还果断开除了3个不守纪律的聘用演员。让她感到高兴的是,上半年团里的演出是近10年来最多的。

□ 谈传统


要演出军旅京剧人特色

年过七旬的叶少兰回忆,当年北京京剧界有“两院一团”说法,能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并列,战友京剧团靠的就是优良的作风,拍戏演戏规矩,没有老戏班的一些旧东西。丁晓君就任团长后,把很多退休的老同志又请回了团里。“京剧跟别的艺术形式不一样,它讲求传帮带,老中青三代人都有最合理,对青年演员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谈到这次在北京、保定的“军旅国粹京剧巡演”,丁晓君称老艺术家们的精神感动了很多年轻人,“演出《玉堂春》的黄德华先生,退休后在戏曲学院代课有不少课时费,但是为了演出辞掉课来跟我们一场场地排练。还有叶少兰老师,他70多岁了,连演了《谢瑶环》《凤凰巢》两出大戏,由于对演出全情投入,演完后有时要去医院静养一段时间”。去保定演出完后,团里的总结会开了三个小时,很多年轻演员也深受鼓舞,这在原来是不敢想象的。

问及下半年的打算,丁晓君表示,8月下旬会推出一台红色经典主题京剧交响音乐会,“我们团演出有特殊的军人气质,整台演出对几个革命现代戏经典场次进行了合理的编排,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还有60人的军旅管弦院团,一定要演出军旅京剧人的特色”。接下来,丁晓君还打算推出一个军旅题材小戏系列演出,“我们编排了很多有特色的军旅小戏,像最近的《零点饺子》,讲的就是特种部队女子连队的故事,舞台上有很多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反映军人的训练生活,观众看了都觉得很惊讶”。

丁晓君觉得,舞台演出离不开生活实践,战友京剧团有很多天然的优势,“有位老艺术家就说,只有战友京剧团能演《红色娘子军》,其他京剧院团演出来只有娘子,没有军,他们那代人真的是下连队训练生活。近些年我们青年演员编排了《抢水》《骑牛》《格斗》等小戏,也举办过《班长故事》系列演出,这些如果能推向市场,也会让很多观众耳目一新”。

□ 聊创作


对五四那代人情有独钟

今年7月,除了组织京、冀两地的“军旅国粹京剧巡演”,丁晓君还参与了上海大剧院新编戏《金缕曲》的演出。她在剧中扮演的云姬虽然戏份不多,却对剧情的起承转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觉得更难得的是,体会到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人物的全过程。”

对于新编京剧,丁晓君觉得现在有点走入误区,“不能为了参加京剧节、拿大奖而去排演新编戏,没演几场就不演了,观众也不愿看”。虽然尝试新剧目的机会不多,但丁晓君心里也希望尝试,“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创作,没有一个演员,不想在舞台上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物。像我的老师杜近芳当年塑造了那么多鲜活的人物,有的到现在也在演。对演员来讲,还是应该用心去塑造人物,能让这个戏流传下来”。

谈到自己喜欢演的人物形象,丁晓君说:“我觉得五四那代人活得特别纯粹,读到那些人物的事迹深受感染。我原来还想过演林徽因,她是一个有故事的女性,感情也很传奇。但现在剧本太难得了,好的京剧剧本更是可遇不可求。”听说最近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讲述的就是五四那代人的故事,丁晓君打算去好好看看。

此外,身穿军装的丁晓君还希望有机会演出一些巾帼英雄形象,“这和我们军旅京剧人的气质可能更契合一些,也有很多女英雄的题材值得挖掘”。(记者 田超)

(摘自 《京华时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