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曲”是一门大学问 ——写在上海新春京剧晚会举行前
一年一度的新春京剧晚会,已成为上海迎新春规格最高、阵容最强的艺术活动之一。这次第三届新春京剧晚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能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实在是莫大的荣幸,我们也感到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经过二个多月来各方面齐心协力的准备,一场以传承创新京剧音乐为重点、推广弘扬国粹艺术的盛宴,即将在上海大剧院开席。
戏曲两字,一个是戏,一个是曲,戏和曲各占一半。“曲”也包含两部分:一是演员的演唱,二是乐队的演奏。两者谁也离不开谁。演员的“舞容歌声”,离不开“曲”;演员的“唱做念打”,离不开“曲”的伴奏。梅兰芳等著名京剧大师都有自己专门的琴师,配合默契。1923年,梅兰芳与琴师王少卿创作《西施》时,首次在京剧乐队中加入了京二胡。尔后,梅兰芳和徐兰沅合作了28年。王少卿有好几样绝活,假如唱到紧要时刻突然断弦,他能用一根弦拉,而且台下听不出来。因为一位艺术家,即使演唱同一支曲,这一次和下一次,都不会是截然相同的,运气行腔,也不会是相同的,需要琴师紧贴演员的演唱,随机应变,这就是珠联璧合。
在这次京剧晚会上,京剧音乐的精彩演奏和伴奏,成为一大亮点。高明的戏曲欣赏者,是懂得听戏、拍曲的。“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瑜熟谙音律,能听出演奏中的一点毛病。于是,听戏也叫“顾曲”。“顾曲”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应当重视“曲”在京剧这门综合性艺术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在刻画人物、传情达意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许多戏曲音乐作品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您的身段再细腻再精妙,要是没有鼓、琴的帮衬,也是显不出精神来的;您的唱腔再高亢脆亮、再醇厚柔美,若是没有乐队的托腔,也是显不出功力来的。一段精彩的京胡过门,或慷慨激越,或委婉缠绵,会赢得满堂的喝彩。
这次京剧晚会,将知识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结合。一部分京剧曲目,虽然同样选取了经典剧目中的经典唱段,但乐队的伴奏与以往稍有不同。在第二板块中,演奏家们在常规京剧伴奏的基础上,根据唱段特点及角色的个性情感,对乐队进行了调整加强,将演奏员由6人扩大到15-19人,增加了京二胡、中胡、三弦、大阮、中阮、打击乐等乐器的数量,使京剧伴奏更厚重,音乐语言更具感染力、震撼力,更突出行当的声腔特色,充分体现“主行客随之妙”。还有一个重要的尝试,那就是以我国民族乐队的加盟来强化京剧音乐。过去曾用过西洋的交响乐扩编京剧乐队,使声部丰富了,厚度增加了,气势加强了,时代感鲜明了;然而,在表演传统京剧剧目时,却难免有“两张皮”的夹生感。在这次晚会的第三板块中,民族管弦乐队和京剧乐队合作,为多位京剧演员伴奏,并演奏京剧乐曲《梨花颂》,是继去年十月由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在北京成功主办“京剧音乐会”后,京沪两地艺术家又一次新的探索。用整建制的民族乐队来丰富京剧音乐,因其同根、同源、同宗、同质,基因相近,品位相近,容易达到气质神韵上的和谐与融合。京剧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器乐的“暗合”,在风格、意境和精神上的共通,中国元素的叠加,浑然一体,使音色更为丰富醇厚,更具张力,并易于表现演唱者和琴师的艺术个性,使京剧音乐更彰显出纯粹的中国美学特质和气象。
京剧表演的最高艺术境界叫做“相应”。创造这个美学概念的是日本戏剧家世阿弥。他指出:“一切事物如缺少这种‘相应’,则不能有所成就。”在这场京剧晚会中,我们将高兴地看到加强版的音乐伴奏,使京剧表演艺术从演唱到演奏,都进入一种灵动活化、自由放达、相辅相成的“相应”境界,在变化纷然之中有井然之序,在频繁更迭之中有来龙去脉,让这场京剧晚会达到一个新高度。我相信,此举将在京剧音乐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