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袁慧琴进行了采访,袁慧琴就京剧资料抢救、整理,建立京剧门户网站等回答了的提问。
:听说您也在作网站,能跟我们说说这件事吗?
袁慧琴:国粹艺术发展了200多年,其实我们现在的好些网站也有一些很零散的一些记录和资料,但是它不系统,不规范。那么我想尤其是我做了京剧艺术这么多年,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什么?当我们一走到国外,一出国境的时候,一问人家,你们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承艺术什么最感兴趣?他们就说京剧。但是恰恰可惜,我们在对外宣传这块,我们的资料又特别地贫乏。大家只是知道京剧是你们的国粹,但是真正的不知道它博大精深到底在哪里。那么我想,我要建立这样的一个网站,就是我们依靠中国传媒大学,在他们数字传媒、现代的这种传媒手段上他们的优势,那么我们想共同来做这样的一个门户网站,就是把我们京剧精粹的这些剧目,把它很好的有序的进行一个梳理。一个平台,而且很立体的一些资料我们都可以放进去。有专家的点评,有专家的讲课,还有对每一出经典剧目的诠释,方方面面。我们就可以把中国京剧的唱念坐舞,它的服饰也好,它的舞美设计,它的打击乐,这个非常富有创造性的、代表性的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有序的放在这个里面。
现在大家都知道人们生活节奏很快,有些观众不可能走到剧场里来,就在他们工作之余,几分钟休闲的时候他就可以点开一点,他想知道的东西马上就浮现在他眼前了。而且京剧一直以来没有很完整地把它译制成英语这些国外的语言。那么我们就想把它译制成英语的这些版本以后,让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面点击来看,来想看他想知道的京剧到底是什么东西,我想做这样一个门户网站。
:在进行这样一件工作当中,您了解到咱们的京剧教育,不仅仅是高校,从小开始培养这种教育,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袁慧琴:京剧教育,我觉得在北京这块,它的氛围还是很好的,东城、西城这些少年宫都有很好的京剧的培训班。我去年做了一个评委,就是青少年京剧大奖赛的评委。让我感到特别欣慰,从5岁到14岁,这里面真的全国各地的孩子真的有唱得非常好的孩子。让我非常地感动。其实京剧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子,让青少年不可以接受。而且这些孩子们非常非常地喜欢。我就想,之前我们剧院也有什么京剧进校园,还有把京剧经典的唱段,把它纳入到我们的教学课程里面。现在都在做这些事情。
我在想,做这些事情,缺乏一个比较规整的一个教材。还有我们各个学校的这些音乐教师对京剧的熟知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这次我们很多同行们有在提到这个问题,就说我们应该对这些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进行一个很系统的培训。那么把他们培训好了,他们再去教学生,这样就很方便了。所以任何事情做起来,一个事情做起来以后,我就觉得它需要一个从最基础的问题来解决,它其实是一个很系统地一个解决方式。这样它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了。
:吴院长他也提到一个矛盾,其实据他的观察,或者是据一些数据统计,学习京剧的孩子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京剧大众的接受度却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京剧原来是咱们国家流行文化,您觉得这个矛盾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媒介,或者像您刚才说的平台,怎么样很好的把它给解决?
袁慧琴:对,你说这个问题很多都谈到了。这个分两面来看,第一,我们要看清这个形势。21世纪我们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就是现代传媒的出现。那么各门类艺术的挑战,我想其实任何事情它都是有正和反面的。那么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我们要有机的很好的跟现代媒体配合,要把它好好的把它给利用起来。我们这门传统艺术,我们利用现代传媒的保驾护航,我们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因为现在到了这个时期以后,那你就要跟这个时代接轨。观众群的问题,它有好多的因素,京剧是角的艺术,需要看到好角的戏。那么这个戏一定要精彩。因为我早就说过了,现在的观众进到剧场他所要接受的信息量远远不是以前了,以前的传统观众就是我坐在剧场里面,我就来听这个角的一大段唱,现在不行,它是从全方位要有一个审美的享受了。
所以我就谈到我们京剧本身,我们这些京剧的艺术家们,我们自身要做些什么?第一,我觉得我们要充分地好好地进行一个文化的梳理和文化的自省。我一直在呼吁,我们要振兴我们内在的文化素养。就是说我们这些艺术家们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头脑。那么你有了清醒的头脑,有敏锐的眼光,你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那么你要想创造出跟时代相结合的,你就要找出它的结症在哪里。我觉得结症就是,观众觉得我们的节奏很缓慢,那么我们剧本戏剧性的结构要进行一些革新。我们以往的抒情方式是人物在抒情,剧情停滞,人物抒情,所以观众就觉得唱半天怎么还不完?因为它跟这个剧情已经分离开了,所以他就觉得节奏很缓慢。
我在前年做了一个新编历史剧《曙色紫禁城》,也叫《慈禧与德灵(音)》,这个戏我在北大百年讲堂演了两场,两场爆满。这些观众就说袁老师,我们终于明白了我们以前为什么不喜欢看京剧,是因为没有看到您这样的京剧。其实我们的创作理念依然是站在京剧的本体上。我们没有搞声光电,大制作都没有。那么我能吸引这样的青年观众是在哪里?我们就是文本进行了革新,我的人物的戏剧性更强了。那么我们把整个戏剧的节奏把它加强了。所以两个多小时观众一看,我们一点都没有觉得很长就结束了。当时我就感到特别欣慰,我说那我就成功了。
所以我就说,任何一个创新,一个革命,它都是需要内外两面的同时进行。而且我就觉得有时候我觉得特别遗憾,大家现在一再要求外部的条件,要投入,其实现在政府也投入了很多资金,要投入,外在的环境要怎么怎么样,但是你强调了外在,可是我们内在的东西有没有人去自省过?去反省过?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否则的话,我们只是一天到晚在那儿探讨,永远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只有我们自身很清醒的站在当下这个脉搏里面,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作品应该是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去发展,我怎么样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就是你脑子要很清晰。现在我们大部分院团怎么做的?拍一个新戏,政府给拨的款,拍完了以后就去应付一个什么艺术节,这个节那个节,完了以后获个奖以后,这个戏于是乎就束之高阁,这个是不可以的。因为一个艺术作品你创作出来,你就是要让它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你不流传的话,我觉得这些东西真是一种浪费。
我们现在不能自娱自乐,既然站在这样的一个非常开放,非常发达的一个现代化这样的一个时代的话,那么我们的作品一定得跟上这个节奏。
:内容上的革新,从根上的革新会有一定的阻力吗?
袁慧琴:我觉得你只要不是在颠覆它,我觉得它一定是一个能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的,因为我没有颠覆你。所以我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他就觉得这个很好,这个戏真好看。它是不由自主的我就让他接受了。所以就是说我们创作者自身,我一再强调我们自身一定一定要去做这个功课。
:在新的一年您主要的工作是哪些?向我们提前透露一下。
袁慧琴:我近期一直潜心的在挑选几个剧本,我想再做一部新戏。同时因为传媒大学的戏剧戏曲研究中心,我有责任要把这个中心的工作做好。我非常期待我们这个中心,我们在依靠中国传媒大学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上面,我们能够把门户网站开启起来。传媒大学的教授、专家也跟我讲,他说袁慧琴,这个事情要做好了真是功不可没的。怎么说呢,对于我们戏曲的传承和保护,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事情。当然我也知道这个事情要做起来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我还是有信心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