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中一枝绚丽的花朵,她融汇了众多古老剧种之精华,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国画”、“中医”同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

杨赤有个疑惑:在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今天,京剧这门博大而厚重,曾经在国人生活中占据主导娱乐地位的传统艺术,缘何由“一枝独秀”变得“门庭冷落车马稀”?

杨赤有个心愿:努力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京剧、热爱京剧。“唱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弘扬国粹艺术,是我终身的使命!”他说。

十年寒窗成就“京剧之星”

杨赤出生在大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亲酷爱京剧。在家里,每当“戏匣子”里播放京剧节目的时候,幼小的杨赤也会跟着大人们守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他“迷”上了京剧。

1972年,新组建的大连艺术学校招收京剧班学员。这一年,杨赤刚满11岁。

在那个学校停课、上山下乡、大唱“样板戏”的年代,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剧团当演员,捧上铁饭碗,为城里的家长们所梦寐以求。带着同样的期冀和对京剧的热爱,母亲领着杨赤挤入了应考大军。经过初试、复试,杨赤幸运地被录取了,与千挑百选出来的50多个娃娃一起迈进了大连艺术学校的大门。

杨赤先学老生,后改花脸,在同班同学中年龄最小。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15分钟洗漱后练早功,上午3个多小时的武功课,下午学戏上文化课,晚上还要练晚功,在踢腿、下腰、武打及身段等基础训练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无论寒冬酷暑,纵然再累再乏,他都能咬咬牙挺下来。对杨赤打击最大的,是他正值壮年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他成了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悲恸中的杨赤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牢记父亲嘱托,挺起腰板迎击命运的挑战,全身心投入到学戏和练功中。

时光荏苒,一晃5年过去了,杨赤的艺术潜质得到了发掘,基本功有了很大长进,他出演的《二进宫》、《铡美案》等剧目越来越像模像样。1977年杨赤这批学员毕业时,市领导决定让他们留校成立大连青年实验京剧团,边演出边学习,继续深造。

1980年,大连青年实验京剧团排演《秦英征西》,年仅19岁的杨赤扮演的秦英能文能武,唱念做打“四面出击”,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在大连、上海、杭州连续演出了30多场,场场爆满。1982年,杨赤和他的同学们又带领这支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京剧艺术团体出访芬兰、瑞典、挪威、葡萄牙等欧洲四国,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小伙子的精彩演出,在海外引起极大轰动,也受到国内京剧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艺术积累日渐丰富,杨赤频频在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中登场亮相,陆续获得大连市优秀表演奖、辽宁省京评剧青年演员大赛总分第一名等。尤其是在北京举办的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中,他出演的《九江口》更是一炮打响,在强手如林的首都舞台名声大震,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尝尽10年“寒窗”之苦,一颗“京剧之星”崭露头角。

弘扬京剧,扛起袁派艺术的大旗

杨赤曾跟过不少造诣很深的艺术家学戏。最难忘的,是他的恩师袁世海。

1982年,大连青年实验京剧团邀请京剧袁派创始人袁世海先生为青年演员授艺。京剧行历来就有“千生百旦,一净难求”之说,优秀的架子花脸更是凤毛麟角。袁派艺术后继乏人,年事已高的袁世海多年来一直苦于难觅高徒。看到生得虎头虎脑的小杨赤,他不禁眼睛一亮:这个年轻人嗓音宽亮厚重,相貌酷肖自己当年,文武基本功扎实……一个正遍寻良师,一个正苦觅高徒,两人一拍即合。在大连市有关领导的安排和见证下,一杯清茶,杨赤正式拜袁世海大师为师。

拜师现场,袁世海关切地询问杨赤家中的情况,当得知杨赤5年前失去父亲时,同样幼年失怙的袁老先生搂着杨赤感慨地长叹一声:“唉,咱爷俩儿怎么都这么命苦!”一句话,使杨赤感受到慈父般的温暖。

20年间,师生亲如父子,先生倾囊相授,弟子孜孜以求,一出戏一出戏地教,一句唱腔一段台词地磨,一招一式地抠,不论春秋寒暑,从未中辍。曾经,21岁的杨赤与年近七旬的恩师同场登台,分别扮演袁派剧目《九江口》里的大将军张定边,成为京剧界的一桩美谈。《盗御马》、《群英会》、《霸王别姬》、《黑旋风李逵》,曹操、项羽、李逵、窦尔墩……杨赤嗓音浑厚,工架优美,文武兼备,对袁派艺术神髓的把握愈见深入。

2002年底,袁世海先生因病过世。杨赤从北京捧回恩师的骨灰,遵照遗嘱将其撒在了大连浩瀚无际的大海。杨赤永远不忘袁老先生临终前对他说的一席话:“就算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也要看着你继续弘扬京剧、高举袁派大旗。”袁世海对国粹艺术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了杨赤,激励他谨记师训,担负起传承国粹艺术的使命,坚韧不拔地一路前行。

2000年,杨赤出任大连京剧团团长。当时,偌大个剧团,服装道具破旧,小剧场四面透风、陈旧不堪,几乎难以维持正常的演出,财务账面只有区区4000多元钱。大连京剧团———这个东北四大京剧院团之一,曾经有过几度辉煌的国有艺术团体,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冲击,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刚上任不久,一次杨赤正在北京演出,突然接到大连京剧团的电话:“团长,今天台下只有两名观众,我们还演不演?”“演!一定要演!”杨赤在电话这头丝毫没有犹豫:“哪怕只有两名观众,也是我们的希望。”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杨赤没有退却。在他心里,只要能为京剧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困难再大也要挑起这副担子,一直走下去。

打破收入的“大锅饭”、从全国招募青年艺术人才、想方设法开拓演出市场、四方奔走争取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大连京剧团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修缮一新的麒麟舞台成为大连的一景;剧团每年演出场次在全国京剧院团中名列前茅;大批青年演员走上舞台,成为日常演出的主力;由杨赤发起,每年一度的大连迎春京剧晚会,成为大连戏迷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道艺术大餐……同时,市委、市政府对以杨赤为团长的这支队伍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对京剧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

2007年,大连京剧团正式更名为大连京剧院。2010年,具有百年历史传承的宏济大舞台开台,成为大连京剧领域又一专业演出场地。过去,大连京剧团每月只有四五场演出,如今每个月的演出近20场,其中“每月一星”名家专场更是一票难求。杨赤本人作为袁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每年接受邀请到世界各地演出达30多场,亚非欧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袁派艺术也随之在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多年来,新剧目创作一直是大连京剧团的弱项。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袁派艺术,杨赤又把目光投向了新剧目创作。其中,由他主持策划的新编历史剧《风雨杏黄旗》,自2007年8月立项,剧本经8易其稿,2008年“十一”期间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首次亮相便引起轰动。剧组紧接着挥师济南,在竞争激烈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上,《风雨杏黄旗》一炮打响,恢宏的场面,深邃的内涵,以及演员们对人物深邃的刻画和淋漓酣畅的演唱,使圈内外赞叹不已,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最终在来自全国40多家院团的37台优秀剧目中一举摘得整理改编传统戏金奖。而《风雨杏黄旗》剧中李逵的扮演者,正是杨赤。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鼓与呼

“京剧要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从一而终。”

“推动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势在必行。”

“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品格,对于中国的价值观变革和社会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句话不离本行。自200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起,杨赤关注最多的,依然是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是杨赤基于充分调研和思考提交大会的第一件提案。“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人民心灵的港湾,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他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需要“全球意识”,更需要“寻根意识”。

“京剧所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来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教材。”杨赤同时谈到,仅仅把京剧送进中小学还远远不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当把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武术、民俗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列入必学课程,通过艺术感染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优势,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们认识、了解优秀民族文化,吸收、领悟其精髓,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孩子们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与党和政府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的观点是相悖的。”杨赤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关于在中小学校加强京剧等传统文化教育的法制、规章,并在全国推行。

这件提案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在前期已经于部分城市中小学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又专门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加大“弘扬国粹艺术从娃娃抓起”的力度。

杨赤历来主张京剧要坚持走传统特色之路。他在全国两会上多次提及:在时代的浪潮中,传统京剧为什么渐退至一角?他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就开始凋零,曾经在几百上千年里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欢迎的戏剧,忽然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舶来”的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传统京剧正面临着整体上的困境。

说到京剧艺术的发展之路,杨赤表示,事实上,京剧艺术在现今社会并非人们所想象中的凋零破败。相反,京剧艺术在国家及社会的认同扶植之下,已经被认定为“国粹”,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及新起点。“我认为,京剧是一门有着醇厚历史积淀的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要将其传承下去,首先应解决好‘观众断层’、‘剧目断层’和‘人才断层’问题。”

谈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杨赤认为,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看,最受人尊敬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和载体,是立国之本;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看,它既包容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又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长,经久不衰、博大精深;从传统文化取得的成就看,它是我国人民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共同的宝贵财富;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我唱完了,还有谁啊?”“在文化层面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将由谁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忠、信、义、礼’等道德教化,是最好的养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每年全国两会上,杨赤都要围绕加快推动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中肯的建议,每次都会引来各界的共鸣和积极呼应。

杨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