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网看一部新编京剧的舞台演出实况录像,看了不到一半就关机了。别的不说,单说那味同嚼蜡的唱词就让人兴致全无。如:“说那双枪老太婆,双手打枪百发百中,想打你脖子就打你脖子,想打你脑壳就打你脑壳。”
稍懂戏剧的人都知道,京剧唱词应该文采飞扬。例如:传统京剧《苏三起解》的一段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口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再看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一段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这样的唱词配上“西皮”或“二黄”曲调,就给观众带来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
再看那“打脖子”的唱词,不要说和《苏三起解》、《沙家浜》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和一些二人转相比也显逊色。二人转是通俗艺术,而京剧是高雅艺术,二者本来不具可比性,但如果京剧唱词不如二人转有文采,还能叫高雅艺术吗?
其实,出现“打脖子”一类问题,未必是创作人员水平低到那个份儿上,很可能是习惯了“快餐粗制”。但凡精细一点,也不至于弄出那么蹩脚的词句来。就连我这个“准票友”都可以把那几句唱词改成这样:“说起那双枪老太婆,想到了赵子龙在长坂坡。她那里若无其事枪一摸,你这里未等抱头就丢脑壳。”
必须看到,一个时期以来,粗糙的文艺作品可用“海量”形容,而真正的精品可谓凤毛麟角。有识之士认为,在信息资源过剩、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文艺创作应该轻数量、重质量。最近,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编演的吉剧《大宋歌仙》,在全省汇演中惊艳省城,表明我市戏剧创作又现新亮点,可喜可贺。高兴之余,也要呼吁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少一些“打脖子”,多一些“煮三江”。能不能编演出在央视“空中剧院”播出的戏剧?能不能创作出被大腕儿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大家都会说:“难!”是的,肯定是难,但唯其难能方显可贵,即使我们做不到,也该有这样的志向和追求。古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个道理不难懂。
京剧《苏三起解》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