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谓是从古到今艺人们做梦都向往的地方!
我来自于一个戏曲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戏曲。1978年考上山东省戏曲学校。山东是一个京剧大省,几乎每个县都有非常好的京剧剧团,欣赏京剧的氛围非常浓厚。那个时候就觉得,有一天能到北京去唱一出,简直算是人生没有白过了。
不过我显然要更加幸运。1987年机缘巧合考进了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又顺利地留校。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最幸运的事就是你能呆在一个热爱它、创造它的文化环境里。而且,文化不是一个单向的活动,它同样需要观众能够理解它、能够吸收它,进而喜欢它。这就是北京这里的独特优势了。“京味儿老百姓”的艺术欣赏水平,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化与内涵,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正能量”了。
这样热爱京剧的观众我们行话就叫“票友”。不过,京剧的“票友”可不光是对京剧喜欢、着迷,很多都还能唱上几句,有些人的艺术水平可不比专业演员差到哪儿去!其中还有不少专业级别的京剧文化研究者,我们还常常去请教他们。票友的活动场地就叫“票房”。虎坊桥的湖广会馆到现在都还是每周六的上午会搞一场会员制的京剧演出,这么多年了,长盛不衰。
京剧的魅力还不止在这么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它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最早京剧刚刚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担心外国人看不懂这种类型的戏剧。毕竟京剧有唱念做打“四功”,每一个都需要非常细致的理解,才能品味其中的奥秘和美感。但没想到,艺术确实是无国界的。2002年我们去芬兰赫尔辛基演出时,当地就点了《赵氏孤儿》这出戏,我们都很担心,这么文言拗口的念白、唱词,他们能听得懂吗?没想到都是白担心了。看演出的芬兰观众穿得严肃正式,鸦雀无声地看完了整场表演,最后掌声雷动地向我们致敬。我们的表演感动了所有人。京剧的魅力真可谓是征服了五大洲。
北京形成了京剧,当然有它特定的历史因素,同时也因为京剧善于吸收各个戏种、各个曲艺的精华,是一种唱念做打“四功”齐备的舞台表现形式。可以说,京剧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需要演员从小开始进行“程式”的训练,一个身段、一个眼神、一个走步,都必须符合这个程式。演员首先要把它学会学像,然后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最为出色的就可以让自己的表演特点自成一派,也就是我们说的“会通精化”。好比刻画一个人物,如果你不到一定年龄、不到一定段位的话,就无法表现出京剧人物的精妙之处,所以,艺无止境,这个词真是说的没错。
作为马派的第三代嫡系传人,现在我也有了这样一份责任,要让更多的中国下一代了解和喜欢京剧。京剧本身是一门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推敲的艺术,如果我们自己将这门艺术丢失了,真是整个文化的憾事!(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京剧马派老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