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上海舞台三十余年的京剧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头本)昨前两晚(11月11日、12日)在逸夫舞台亮相,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考究的机关布景配上生旦净丑众多角色文武兼备的表演,几乎是海派连台本戏的一个“范本”。近三个小时的演出几乎是现在戏曲演出“标准”长度的1.5倍,但场内的气氛却持续火爆,台上演员演得非常卯上,台下观众反响也十分热烈,惊叹、掌声、叫好接连不断,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演出“超时”了。
环环相扣
说到京剧,不太了解的人总会说一句“太慢了”,但京剧《七侠五义》却颠覆了这个说法。京剧《七侠五义》(头本)从包拯举荐南侠展昭,展昭当场演练轻功、袖箭和剑法被宋仁宗钦赐封号“御猫”开始,近三个小时的戏中以宫廷朝堂上的忠奸之争为背景,江湖豪杰的争强好胜为主线,还有贾飞熊强抢潘小翠引出的一系列故事起到推动、串联作用,出场的角色仅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多个,大部分角色都还要“露一手”,因而故事的编排的确称得上是环环相扣,十几场戏一气呵成,容量之大、节奏之快让一些年轻观众惊叹“原来京剧也可以快节奏”。接触京剧不久的李姓年轻观众深感自己“冤枉”了京剧,“这些事儿拍电视剧的话,拖个十集都可能,京剧还有那么多唱念做打,结果三小时就能演完了,几乎没一句废话。”
令人惊叹
机关布景是海派连台本戏的一个重要特色,在电脑特技随处可见的今天,京剧舞台上的机关布景还能有人爱看吗?两天的演出显示,隔着屏幕看电视、电影和现场看戏给观众带来的体验并不相同,虽然舞台上的机关布景完全无法与电脑特技相提并论,但在剧场里“身临其境”却能感受到别样的“惊心动魄”。《七侠五义》中第一场就使用人偶制造出“飞檐走壁”的效果,白玉堂在杀人题诗时手在壁上写,字迹就随之呈现,虽然原理简单,但效果甚佳。而在白玉堂盗“三宝”一场戏中,一把飞刀从侧幕上方飞出插在包公的桌案上更是让观众一片惊叹声,连心都随着插在桌上微微颤动的刀柄一起颤动起来。《七侠五义》是一出文武兼备的大戏,演员们的武功展示也是其中一大亮点,看演员们不时从高墙上翻下、从窗洞中翻出,当真“身轻如燕”。而各种开打精彩且精练,没有传统戏中“出戏”的炫技却也让演员各自亮出自己的绝活儿,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
老少咸宜
在之前的采访中,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曾表示,《七侠五义》(头本)是试水之作,是对连台本戏能否激活市场的一次尝试,从两天的满座和观众的反响来看,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受欢迎的。当然,《七侠五义》若从文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从舞台呈现来说,可能也没有什么新颖或高深的导演手法。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看”的戏,是一部“入门级”的好戏。两天的演出,不仅有不少来“怀旧”的老观众,剧场里年轻观众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还有不少带着孩子来看的戏的。如今不少铁杆的老戏迷,不少都有童年时跟家长进剧场看戏的经历,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除了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等外部环境的原因之外,京剧舞台上缺少适合家长带孩子看的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像《七侠五义》这类文武兼备、好看好懂的戏,就比较适合家长带孩子一同观赏。而去年上海京剧院的“大圣来也”郑派悟空戏展演现场也有不少看得兴高采烈的小观众。可见,如果有合适的戏,还是有家长愿意带孩子进剧场的。(新民晚报记者王剑虹)
京剧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剧照 卢雯 摄
[马上评]让戏曲活在当下
上海京剧院复排了一出三十多年前极受欢迎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上海市民文化节邀请14位名角成立了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赴各学校举办讲座,职业昆曲推广人赵津羽推出了“昆曲萌娃”衍生文创产品系列……看起来这些事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却有一个共同的落点,那就是让戏曲活在当下。
文创衍生产品可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而依托戏曲漂亮的服饰、妆容不难做出既美又萌的衍生产品,可惜这在戏曲界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戏曲进校园做了很多年了,这一次规模声势都相当大,若能持续下去,不说能培养出多少个戏迷,至少也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戏曲的种子。而像《七侠五义》这样的戏,是具有最广泛观众基础的那一类,或许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戏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却是最能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一类戏。就如同电影,如果只有艺术片,恐怕电影也会变成一种小众艺术。
这些年,传统戏曲得到了各个层面、各处部门的支持,政策利好层出不穷,舞台创作也一派热闹景象。而如何能让戏曲真正“活”在当下,还需让戏曲回归民间,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戏曲源自民间,有天然的“人民性”,如果沉迷于戏曲是“高雅艺术”的说法中,渐渐忘了戏曲的根本,那么,戏曲就很难“活”起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