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8月23日,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的礼堂内,青蓝京剧社的孩子们向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专家们和南昌的观众演出《平原作战》《盗库银》《天女散花》等经典曲目。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近年来,青蓝京剧社共招收培养了460多名学生,为戏校输送了不少优秀的戏曲人才,学员们在各大赛事中频频斩获大奖。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行“戏曲进校园”工作。今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江西省各地也都在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

在南昌,京剧进校园曾经历过一段“成长的烦恼”。2008年,教育部宣布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课内容,我省作为试点地区,在南昌市22所中小学开设了京剧课。当时确定15首京剧教学曲目,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然而在南昌试点“京剧进校园”后,大多数学校存在应付心态,使得京剧逐渐淡出课堂,到2015年仅剩两所京剧进校园学校。

振兴京剧、繁荣京剧、培养京剧后继人才,需从校园京剧教育的根基发力。正是有一批人和学校的坚持和努力,才使得“京剧进校园”在南昌得以“默默前行”。

在南昌,除了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加入到“京剧进校园”的队伍中。

江西省京剧团职工朱荣岑退休后,便积极投入到“京剧进校园”的队伍中,2008年创办青蓝京剧社,2013年落户南昌市东湖区文化活动中心。经过9年发展,京剧社从最初的几名学员发展到如今在班学生128名,并将京剧“送”进南昌市凤凰学校、青桥学校等5所学校,从一年级到初中,年年招收新生,目前每所学校都有三到四个京剧社团。

“果然有了精气神!”这是不少孩子接受戏曲教育后最显著的变化。京剧社7岁的学员陶妙颖,今年7月刚荣获第二十一届小梅花十佳金奖。她在《盗库银》中的武旦表演精彩不断,现场观众连连喝彩。南昌市南京路小学今年6岁的胡宝宸学京剧一年多,如今表演起来已是有板有眼。胡杨的孩子现在读初二,学京剧8年。他说:“学戏并不一定要从事这个行业,但能提升孩子的形体美、气韵美。”

青蓝京剧社京剧老师袁宗保今年76岁,退休前是我省一所艺术院校的京剧老师,目前在多所学校指导学生学戏、排戏、演戏。看到社会越来越重视京剧,自己的弟子越来越多,老人感到格外欣慰。

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说,青蓝京剧社培养的460多个孩子,就是燃起了460多个火种,让京剧艺术传承在南昌能够“星火燎原”。

戏曲育人这条路,需要的不仅是情怀,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与保障。

谈起京剧社艰难的过往,朱荣岑说:“没有师资,没有资金, 好比一个家庭,一大群孩子无处安身、无米下锅。”在她看来,“京剧进校园”至少要跨越师资和经费两道坎。如今,这两个问题正在逐步解决。8月23日,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携手南昌青蓝京剧社落实“传承的力量——京剧中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校园资助计划”项目。

这项资助计划面向全国各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开展“京剧进校园”的中小学校以及民办京剧学校,通过资助京剧中青年教师深入基层进校园教学,更精准、更专业地解决基层“京剧进校园”师资问题,改善基层京剧教育条件,提升京剧教育质量。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玉珍表示,基金会将派出专业教师,携手青蓝京剧社进入南昌部分学校实施“京剧进校园”工程。这让朱荣岑对以后推进“京剧进校园”信心百倍。

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让专家感叹京剧在南昌后继有人。全国政协常委、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吴江说:“提起戏曲大省,人们常常会想起河南、河北等地,其实江西是‘戏窝子’。京剧在南昌能得到这么好的传承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根可探的,青蓝京剧社今天所做的就是‘护根’行动。相信通过实施资助计划,京剧艺术在南昌的传承道路会越来越顺。”

困难逐步解决,环境越来越好,朱荣岑表示,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在南昌觅得更多知音,“京剧进校园”也能带给社会更多惊喜。(记者 龚艳平)

(摘自 《江西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