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6日晚,作为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祝贺演出剧目,由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创排、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导演并领衔主演的新编京剧《赵佗》在天津市海河剧院上演,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大家表示,《赵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是一台淋漓酣畅的大戏,是一出扎根传统、回归“京剧本体”的好戏。

谢幕6次观众仍不散

11月15日22时30分,天津海河剧院。

尽管当晚作为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祝贺演出剧目的新编京剧《赵佗》的演出,已经结束了10多分钟,但仍有数百名观众站在舞台下,不肯离去。已经非常疲惫的领衔主演裴艳玲在舞台上笑着对观众说:“我再给大家唱最后一段,然后大家就散了吧,我真有点累了。”这位始终把观众看得比天还大的艺术家,虽然已经唱了3个小时,已经谢了6次幕,已经返场唱了一段《连环套》,但她还是满足了戏迷的要求,又唱了一段《一捧雪》。这一刻,舞台上的裴艳玲,魅力四射;这一刻,舞台下,掌声如雷,很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有人喊:“不唱了,不唱了,快去卸妆吧。”

一直在舞台下看戏的《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赵忱说,裴艳玲老师是真正的大师,因为在她心目中,戏比天大,观众比天大。“裴老师太迷人了,她对观众的态度和她的风范,让我深受感动。也许赵佗在历史上不是最有魅力的男人,但经过裴老师的塑造,赵佗变成了最有智慧的男人,实在是让人沉醉。”赵忱说。

新编京剧《赵佗》是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继《响九霄》之后为裴艳玲量身定做的又一部重点剧目。这部戏讲述了秦朝末年恒山郡真定县(今正定县)人赵佗率军平定岭南、和辑百越,后来归顺汉朝的故事。裴艳玲不仅领衔主演该剧,而且还是该剧的总导演。剧中,她饰演的主人公赵佗形象鲜明,时间跨度很大,从青年一直演到老年。她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非常见功夫。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的赵先生说:“裴老师虽然这么大年纪了,还穿着几十斤的大靠,可每个动作都是一板一眼,非常到位,威风不减当年。”赵先生早年欣赏过裴艳玲演出的昆曲《夜奔》,也看过她主演的河北梆子《钟馗》,这次又在家门口看到了《赵佗》,这让他感慨颇多。“这一晃都几十年过去了,裴老师还是那么精神,希望她保重身体,能再多演些年。”赵先生说。

79岁的张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也是个老戏迷,不过近些年眼睛出了问题,视力模糊,她已经好多年没到剧场看戏了,这次听说裴艳玲带着新戏《赵佗》到天津演出,硬是让儿子帮自己买了票,赶到了现场。“虽然看不清,但我听就很高兴。我最喜欢赵佗哭母亲那一段,真是唱到人心里去了。”11月15日,张女士接受采访时说,上个世纪50年代,裴艳玲曾在天津演出《宝莲灯》,一演就是30多场,深受天津戏迷的喜爱。“好戏就得反复听,越听越有味道,明天还有一场,我还要来。”张女士说。

《赵佗》不仅受到了天津市民的欢迎,一些戏迷甚至从世界各地赶来。定居澳大利亚的李毓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是从澳大利亚乘飞机,先到新加坡转机,然后到北京,再坐火车到天津来的。就是为了看《赵佗》。”李毓文说,虽然路途遥远,但非常值得。“我觉得裴艳玲老师浑身都是戏。赵佗与母亲数年未见,坐在一起叙情时,手特别自然地往母亲身上一搭,所有的感情一下就流露出来了。看到这儿我就哭了,我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真是太动人了。”

让戏曲艺术回归本体

11月16日上午,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专家组就京剧《赵佗》召开了主题研讨会。专家们认为,《赵佗》的主创团队把握了传统京剧的精髓,让戏剧回归了京剧的传统,才使得《赵佗》叫好又叫座。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说,《赵佗》是一部难得一见的“非转基因京戏”。“中国戏曲有自己独特的舞台原则、方法、技术,这就是它的基因,不放弃这种基因就是‘非转基因京戏’,放弃了就是‘转基因’的。”周育德说,《赵佗》最难能可贵的是恢复了只有在传统京剧中才能见到的东西。“比如采用了‘团团转’这种无固定空间的结构,保留传统的上下场方式以及在舞台上消失了很久的龙套和传统的京戏服装,给观众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对于《赵佗》的回归传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也深有感触,“这出戏的故事是新写的,但看完之后酣畅淋漓,具有浓厚的传统韵味,没有感觉到一点点生疏,真是过瘾。就是因为整出戏所运用的唱念做打、舞台的调度、服装、各种老曲牌等都是传统的、经典的。”周龙说,在时下很多京剧里这些传统的东西不多见了,也正因为如此,这出戏才显得弥足珍贵、更吸引人。

在谈到《赵佗》为何如此重视京剧的传统表现手法时,裴艳玲说:“现在都讲究创新,但创新不意味着就要把老东西丢掉。一部经典剧目演了上百遍,但观众仍是百看不厌,原因何在?戏曲之美关键在演员,一个唱腔、一句念白、一段开打,都是演员多年血汗的凝结,这是戏曲前辈多年磨练积累下来的,这些真功夫也是大家爱看的东西。”

中国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说,《赵佗》是一部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过瘾、念有味、做细腻、打有气度,是新戏中见经典。该剧使用传统的东西非常严谨,而表演又非常洒脱,可以说,骨子里就有老戏的精神,不是硬加的,所以非常到位,让观众看得非常享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中国戏曲如果要有活力的话,就要扎根传统的大地,而且要把根扎深,同时要仰望时代的星空,要有时代的气息。近年来,在戏曲界有新旧之争,其实新也好,旧也好,没有高下之分。不管你是新的还是旧的,只要创作出了好东西,观众就会认。《赵佗》这部戏就是一出“融古汇新”的艺术佳作。

培养更多的艺术“高峰”

京剧是“角”的艺术,观众看戏看的就是“角”。

专家们说,《赵佗》这出戏,前一部分是武戏,后一部分是老生戏,唱念做打,很要功夫,不是一般演员能够胜任的。裴艳玲让《赵佗》在舞台上立了起来,大家喜欢这部戏,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被裴艳玲的表演艺术倾倒。所以,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的,不仅有高原,更要有高峰。要创造条件,创造环境,培养出更多的像裴艳玲这样的艺术“高峰”。

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说,《赵佗》这出戏解决了一个理论问题,长期以来,演员的技艺要为塑造人物服务,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发挥,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往往很多表演艺术家受剧情的约束,不能充分展示艺术才能。《赵佗》是为演员设戏,根据裴艳玲的艺术特点、艺术个性,打造的一出剧目,既塑造了人物,又充分展示了裴艳玲的艺术才能,做到了人物的塑造和艺术家才能展示的双赢。裴艳玲的艺术水平已经是老而弥坚、炉火纯青,表演做到了游刃有余。她不是在演戏,而是将自己化到艺术中去,这是很多艺术家没有达到的艺术层次。从豪壮的大武生演到潇洒的老生,这种跨度的表演,当今舞台还没有第二个人能胜任。

我省一级编剧孙德民说,优秀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尽管裴艳玲已经是艺术大师,但她很低调、谦和,她能够很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认认真真演戏,亲自选择剧本、改本、设计唱腔和台词,《赵佗》这个戏就修改了13次之多。她现在还坚持天天练功,所以才有这么好的舞台呈现。《赵佗》这个戏的主创人员都来自河北,大部分都是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的,这说明裴艳玲非常注重发挥本院团和本地优势,注重艺术人才的培养。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秘书长陈迎宪说,裴艳玲是这届京剧艺术节上年龄最大的主演,也是当今中国京剧舞台上年龄最大的艺术家。她对舞台的热爱、对观众的热爱、对艺术的尊敬,已经完全融化在她的血液里。裴艳玲个人以及河北省对中国京剧的发展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在裴艳玲身上,在河北新生代演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京剧的希望。

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看了《赵佗》后,用“表演精彩、激情四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裴艳玲炉火纯青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她第一次尝试主演、主创、主导一肩挑,而且如此成功,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也说明裴艳玲在京剧艺术上已经成为“高峰”,我们要珍惜裴艳玲、研究裴艳玲、学习裴艳玲,让“裴派京剧艺术”在燕赵大地上长出一片森林。

新编京剧《赵佗》剧照

新编京剧《赵佗》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