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这是1945年,日寇投降后,梅兰芳大师二次重登舞台,张凤岐有幸在北京鲜鱼口内的华乐戏院,观看了梅大师与金少山合演的《霸王别姬》。梅大师那端庄秀丽的扮相,轻盈优美的剑舞,甜美的唱腔,让16岁的张凤岐从此迷上了京剧。
如今,张凤岐已经退休30多年了,81岁的他依然健康硬朗,与记者谈起他与京剧的不解情缘,如数家珍……
痴迷京剧半个世纪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北京的各大剧场几乎每天都有名家演出。当时“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都还健在,在坤伶中红极舞台的有“四块玉”:言慧珠、吴素秋、童芷苓、赵燕侠,可谓百花争艳。
1946年夏秋之季,张凤岐正在北京学徒,店老板给伙计们买了几张华乐戏园的夜场戏票。那晚的主场大戏就是荀慧生的《红娘》。当时荀慧生大师40多岁,荀大师在舞台上的台步、舞姿和他那独具特色的念折,活脱脱一个活泼俏丽的小姑娘。当年,他还在北京华北戏院观看了尚小云大师的《牛郎织女》,让他念念不忘。
当时张凤岐学徒的店里有一台放唱片的留声机,有不少京剧唱片。他的两个师兄也是个戏迷,晚上他们就坐在一起听京剧唱片,而且广播电台也时常转播一些名家的演出,就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他对京剧更加痴迷了,并开始跟着唱片学会了一些唱段。
1947年张凤岐到张家口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被禁锢10多年的传统戏恢复上演,张凤岐这个憋闷了多年的老戏迷也焕发了青春。他和戏友切磋交流京剧艺术,结识了重庆、四川、江苏的戏友,和他们通信、通话、邮寄书刊、录音带、光碟等音像资料,交流学习京剧艺术。
尚荀两位大师来张演出
1962年初,尚荀两位大师先后率团来张家口演出。海报一贴出,剧团尚未到,票就卖光了。每晚开戏之前到剧院门口等退票的不下百人,往往为一张票争争吵吵。
荀大师头一天打炮戏就是他的杰作《红娘》。张凤岐托人花三块钱买了两张戏票,他和爱人一起去观看。再见荀先生已年过花甲,体形胖了,嗓音也有下降,有些高腔上不去,只好由胡琴掩盖,可是老人家在台上走的台步和水袖翻摆仍那么活泼俏美。尤其是红娘为掩护张生与莺莺相会耍棋盘那场戏,边唱边舞干净利索,仍不失当年风采。
时隔不久,尚小云率团从陕西来张家口演出,头一天剧场就挂出了满座的牌子。张凤岐托熟人买了两张戏票。头一场是尚派代表剧目《汉明妃》,当时先生也年过六旬,扮相仍端庄俊美,表演起来干净利落,唱腔高亢,节奏明快。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出塞》那一折,配演马童的是其子尚长春,演王龙的是尚先生的弟子田荣芬。尚先生在演上马、骑马、惊马奔驰等动作中,翻身、摔叉、卧鱼、水袖翻转等身段,脆、帅、美,加之马童翻筋斗的紧密配合,真是令人大饱眼福。在下场时,老人脸上的汗滴,引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张凤岐赶紧跑到台口边与尚先生双手紧握并说:“我十几年前在北京看过您的戏。”尚先生笑着说:“谢谢……”
与梅葆玖大师传书信
“您的来信已收到,知悉您多年喜爱梅派艺术很高兴。为进一步弘扬京剧,发扬梅派,近期已把剧团重新恢复起来,这也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今后将会把更多的梅派剧目恢复重演,重新培养青年一代优秀演员把梅派艺术世代相传下去。”
这是梅兰芳大师去世后,张凤岐饱含深情地写了封《深深怀念梅兰芳大师》的信,寄给了大师的幼子梅葆玖,很快收到的回信。
2000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女儿梅葆玥去世,弟弟梅葆玖给张凤岐寄来了杂志《一代名伶梅葆玥》,老人翻看着杂志对记者说:“1999年7月28日,是她生前最后一次登台,这是她最后的一张剧照,这张照片她最喜欢……”
此后,梅葆玖只要收徒弟,张凤岐都会写信祝贺,梅葆玖则会把徒弟的情况和照片寄给他。梅派四小名旦董圆圆、李胜素、邓敏、李洁,都给老人寄来过照片和他喜欢的演出光盘。
1991年梅葆玖在6月20日收台湾海光国剧队演员魏海敏为徒时,给老人寄来了一封信:“梅派艺术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今天我与海敏结为师徒,在这个场合,我非常怀念父亲梅兰芳先生。父亲在世时曾正式收过一百零一位弟子,他们遍布海内外,为传播梅派艺术不遗余力。在新的时代,对梅派艺术继承、探索、实践、革新,发展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希望海敏不仅学先父的艺术,更学他的艺德……”
端详着梅葆玖大师的照片,张凤岐陷入回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