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京剧学者翁思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结识了吴小如,近30年的交往使两人保持着深厚的感情。翁思再告诉早报记者,吴小如晚年一直身体状况不佳,子女们都不在身边,夫人离世后更觉孤单。但他也并不希望朋友们多去看望他,因为不想让人看到他病后的模样。
翁思再回忆说,自己最早知道吴小如是在1980年代一本学术期刊《学林漫录》上,当时吴小如在这本刊物上连载了几期《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从京剧老生老三派一直讲到四大须生,让人耳目一新。“吴小如用了学院派的文科治学方法,而且分析研究得十分到位,可以说以前对老生艺术的研究从未像他这么系统,他对于整个京剧学的学科有着创造性的贡献。”
也因为吴小如的文章,翁思再得以知晓一代京剧研究大师刘曾复,并成为他的学生。翁思再来到北大找到吴小如求教。吴小如把他推荐给了刘曾复。翁思再担任新民晚报驻北京站站长期间,常向两位大师问学,并一起票戏。
此后20多年里,吴小如和翁思再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经常书信往来,吴小如也因为身为记者的翁思再的牵线搭桥,经常给新民晚报和文汇报撰稿。“他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评判力,这也使得我们有很高的艺术眼光去做一些事情。”翁思再说,吴小如的学术研究涉猎很广,明清小说、古典散文、诗歌和外国文学翻译等均有很深造诣,由于家学渊源,他还是一位书法家。
在翁思再看来,吴小如对京剧学研究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在他这样的后生晚辈看来,都是“心中仰望的高山”。一来吴小如把文科治学的方法,系统地引进京剧学研究。二来他是俞平伯的学生,因此也把考据学的很多方法运用于戏曲研究。翁思再回忆说,吴小如非常重视细节问题,经常会写文章指出别人的不准确之处,“虽然我们是多年的忘年交,有一年看我一篇文章后,他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特地指出我的漏洞和失误,他这种严肃的学术态度令我印象深刻,也是对我的一种爱护。小如先生精于考据,避免了戏曲研究中很多以讹传讹的问题。
除了一些学术论文,吴小如生平还写过很多关于京剧现状的评论,以及对自己看戏经历的回忆。和齐如山等人不同,吴小如对京剧的治学完全出于兴趣,加上他对京剧黄金时代有着非常深刻全面的了解,因此他的文章现在看来有着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除此之外,吴小如还开创了京剧唱片学的先河,他生平收集了大量京剧老唱片,并在前人基础上做了修订、梳理和研究,在京剧唱片研究领域可谓独领风骚。(记者 潘妤)
(摘自 《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