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到京剧,不论内行还是外行,常说“嗨!京剧不景气”。但我却不以为然。所谓不景气,不外乎是剧场看戏的人少,不上坐。这当然是不景气。但这样的不景气,何止于京剧,话剧景气吗?歌舞景气吗?有的场次,观众暴满,而有的场次,就十分冷清。所以如何看待景气和不景气,就要仔细分析了。
在“文革”以前,看京剧的人也许比现在多。但那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同。那时候,人们娱乐的范围较现在少得多。首先没有电视,看电影就得去影院,看戏就得进剧场。现在大不相同,几乎家家有电视机,天天有电视剧,看戏也不一定去剧场了。这不但影响京剧的上座率,电影也一样受到影响。何况现在到处歌舞厅,夜总会,娱乐场所各式各样,适应不同人的不同兴趣。
但现在的人口比以前多了,虽然看京剧的人的比例减少了,绝对数不见得少。现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武汉等地看京剧的人,比其他城市就多。同一城市里,在不同地点的剧场上座就有不同。比如在以前的北京,京剧剧场大都在前门,大栅栏里就有三庆,庆乐,在附近的粮食店胡同还有中和戏院,还有广德楼戏院。这是因为这一带繁华。同一剧场,不同的剧团,不同的角色的上座率就不同。在现在所谓不景气的时候,北京的好戏照样满座。
我以为,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受观众欢迎的戏,和受观众欢迎的演员。在话剧不景气的年代,北京人艺演的老舍的《茶馆》,连演几十场,还场场满座。就是戏好,演的也好。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在演出时总是叫座,绝非偶然。他们一生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打造精品,不断编出新戏。他们有齐如山、许姬传、翁偶虹等戏剧家的帮助,不断编写出新的剧目,常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其实现在也不是所有的京剧演出都遭冷落,有的演出仍然客满剧场,轰动一方。关键是演员是否有吸引力,是否为观众所爱戴。象尚长荣,唱念俱佳,他演的《坐寨盗马》、《拜山》都很好。老生新秀王珮瑜,确实是出众的人才,她唱的戏余派味十足。于魁智是最杰出老生、张火丁的程派戏韵味很足。还有不少青年演员,很受欢迎。
我知道有的剧团生存都很困难,但这不单是客观的原因。我听说有的演员满足现状,不求进取。而水平本就一般,怎麽能受到欢迎?不用说是在今天,就是过去也肯定不行。我知道同样的戏,不同的演员就是演出的效果不同。同一唱段,水平低的演员就唱不出那韵味。我昨听了某剧团的老生唱的《搜孤救孤》,唱是唱了,唱腔也都对,就是不吸引人。因为唱的没有韵味。如果买票去听,我会去吗?而如果余叔岩、孟小冬再世,多麽贵的票,只要我买得起,一定去!这就是好角(儿)的本事!
我听说有些演员拿了个奖,就不可一世了。戏不怎么样,架子可不小。某京剧团的主要演员,平时不练功,不吊嗓子。这样怎么能演出好戏而受到欢迎?
我以为还是少些叹息和埋怨,少些骄傲和自满,多下点功夫,长点真本事更好。这样才能景气!
本贴由wangdxx于2002年8月05日08:41:22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