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一个耄耋老人的童年趣事》中我曾说过:我们全家从姜堰回到镇江以后就租住在九如巷“戴春林杂货店”后面。其位置就在大西路中段。解放前的大西路可是全镇江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一点也不比如今的中山路逊色。

那时的人们多为衣食住行而奔忙,娱乐活动场所相对较少。这样,离我家不远,位于“福禄全茶食店”对面的“大舞台”(即后来的大华电影院)白天锣鼓阵阵、丝竹悠扬;夜晚霓虹闪烁、车来人往,就显得特别耀眼和诱人了……

那时看戏还是件蛮奢侈的事。但我却有一段时间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倒不是我家多么有钱可供我经常看戏。实乃得地利之便、人和之缘也……

九如巷离大舞台很近。我和一帮小伙伴经常在大舞台入场处的平台上踢毽子、拍皮球。时间长了,看门人也知道我们家就住附近,既不犯嫌又不闯祸还蛮讨喜。有时见我们听到锣鼓、丝竹发愣,就招手让我们进去。反正白天是不可能满座的,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一开始我们什么也不懂,就是看热闹、寻新鲜、图好玩。后来球也不拍了、毽子也不踢了,只要有机会就直奔大舞台而去,寒暑假去得就更勤了……看得多了,渐渐就看出些名堂来了。什么“苏三起解”、“锁麟囊”、“空城计”、“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龙凤呈祥”……也能大致听得惯腔调、了解些剧情,自然而然地就入迷上瘾、用今天的话说,就成了京剧的小粉丝。

早上起床就与妹妹秋实比吊嗓子,看谁的声音高、亮、好听。比来比去我不得不承认,确实比不过她。她在镇中歌咏比赛中还得过第一名呢。

可我比她“演技”略胜一筹啊。用围巾扎成“水袖”,我甩得更好;用鸡毛掸帚作剑,我舞得更活……夜里做梦,我已成戏中人。唱念做打之中还奇怪:怎么司琴、击鼓的一个都不在旁边呢?

笑话也是有的。比如似是而非的唱词,明明是“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营个个愁。”到我嘴里就成了“长坂坡揪耳朵……”人家听了捧腹大笑,我还莫名其妙。

当时大舞台的明星是徐鸿培、井艳梅。后来挂头牌的是张春秋。解放后报纸上曾见过毛主席接见张春秋的照片,才知道心中的偶像这么有名。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听人说井艳梅就住在又新街烧饼店的后面。我居然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一个人围着她前后几进的大房子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她,只好悻悻地离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