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京剧都面临传统的传承问题。前天,台湾国光剧团当家旦角魏海敏、编剧王安祈,以及台湾著名文化评论人林谷芳来到上海,为上海观众讲了“京剧在台湾”,同时也为4月12日至19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与胭脂》、《百年戏楼》)预热,这三部戏都是国光剧团近几年来的新编原创京剧。
从事了30年戏剧创作的王安祈坦言,“台湾京剧传统的底子不厚”,台湾京剧师资十分有限,只有一个戏校,全团也只有30多名演员。王安祈认为,京剧的文学化与现代化是化危机为转机的另一条路。目前,在搬演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国光剧团每年至少编排一出新编大戏,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
王安祈说,30年前,编剧喜欢找一个戏剧色感很浓、很明确的剧情,会把剧情弄得很紧凑,观众看得喘不过气来。“年纪大了再看,总觉得只在表面一层,这几年向内深掘,往内在反省。”《水袖与胭脂》就是这么一部“内省”的作品,王安祈如此阐述这部作品的创作动机,“如果你是杨贵妃,在马嵬坡前勒死的那刻,你会想什么?我会好牵挂唐明皇,没有我了他还能活多久。还有,如果没有我,你活下来了,你会不会欠我一个道歉。”
《孟小冬》则是王安祈向名伶孟小冬“致敬”的一部作品,几乎是主演魏海敏的一部独角戏,她将以不同的声腔表现孟小冬的一生,有些甚至近乎歌曲,更接近现代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这部戏不在于去表现孟小冬的传奇爱情,而是她纯粹的表演艺术。”王安祈说。
对于新编京剧的欣赏,评论人林谷芳认为,有3个坐标可以切入。首先,“有问题才有探索”,戏曲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戏曲是普罗大众的艺术,它的价值观能够影响大众。新编京剧应该探寻戏曲的情节与内容背后的东西,包含伶人本身,如此才能打开眼界。”再者,就表现形式而言,新编京剧对中国戏剧的意向性做出一种当代的发挥。舞台不只是一个背景,而是一个更有深度的思维;要保存传统戏剧写意的本质,但又不能被一桌二椅的程式固化。最后,新编京剧的文学性来自于作家本身的气质,他认为,这种文学性超越了传统戏剧语言的局限性。美学的距离感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陌生,也不能太熟悉,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刘欣 宋惠)
(摘自 《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