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说他们就是喜欢京剧,哪怕这是个过时的玩意儿。这也正是我一直的疑惑,为什么偏偏就会喜欢这过时的东西呢?不用说八百年前的故事情节与五百年前的道德教化,就是句句张口就来的唱词也多文理不通,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唱腔也不过就那么几种板式,尽管幻化出无穷的细节,但跟其他戏剧音乐门类比起来,样式终究是保守的。
但我就是爱看,爱听,爱翻来覆去的看,和听。看的是什么?听的又是什么?是人性呀!
尽管杨四郎一遍又一遍地探母,尽管说不通薛平贵怎么就能调戏成功王宝钏,尽管一句接一句极水的唱词,但我看的听的都不是这些,我看的是杨延辉的面,铁镜公主的贤,薛平贵的油,王宝钏的忍,刘世昌的怨,范仲禹的迂,秦香莲的韧,陈世美的绝,薛湘灵的善良,虞姬的无奈,尤二姐的懦弱,尤三姐的刚烈,张别古的胆小怕事,张文远的色心难耐,宋公明的忍无可忍,阎惜娇的得寸进尺………太多了,怎么可能一一列举呢?
尽管我知道古时候的人并非这样说话,并非这样做事,举手投足未必就是长袖飘飘。但我宁肯相信这就是古人。因为我看到了古典的气质。
京剧成熟的时期却是中国古典文化终结的时期。
在一百年里,头五十年中国人被迫接受着外来的文明,后五十年,中国人自动地抛弃着传统地家当,而且更加地心甘情愿和惟恐落后。
不知是不是宿命的安排,却安排京剧来进行最后地总结概括。
如果说,古典文化的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保留在诗词歌赋、笔墨纸砚中的话,那么完整具体地保留下古人整体形象地的,就只有京剧了(或者说以京剧为代表的若干传统剧种)。
不是说现代人没有了上述的性格,感情和喜怒哀乐。其实在我们的身上都能找到舞台上表现出的一切,但是在我们身上具有的一切,在表现出来时都被罩上了一层脸谱,却不是张扬个性的脸谱,而是遮盖趋同的脸谱。于是大家都那么冠冕堂皇,都那么义薄云霄了,都成了黄天霸了。亏得现在有了网络,好歹有个地方可以摘下面具说话了,不成我还可以改个名,抹抹嘴再登陆上来,唯求斑竹不揭露我的IP地址就成。
所以我平时上班上课,坐地铁、挤公车,周末就愿意坐在台下让自己沉迷到戏文中去。要是以后老车站不再演戏了,或是以后到了一个地方看不到京剧了。我就只能夜深人静的时候戴上耳机,去感受那黑脸的硬、红脸的义、白脸的奸诈和小花脸的油滑了。
可能我文笔干枯、言辞匮乏,形容不尽舞台上来来往往的众多人物,但我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看完一出戏,人物性格就了然于胸了。
不是说我喜欢这所有的人性,我是喜欢这一切性格的外露。告诉我,除了舞台上,还有可能吗?
本贴由TW于2004年6月30日19:34:24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