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天津京剧院创排的新剧《康熙大帝》在天津大礼堂精彩上演,当纱幕徐徐垂下时,两层座席间的满场观众起立欢呼鼓掌,为新剧叫好,为演员叫好。至此,由文化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历时13天,圆满落下帷幕。
京剧节期间,来自全国22个省市、中直及台湾地区的33个京剧院团、3000余位艺术家和演职人员送上了题材广泛的26台剧目、5台祝贺演出,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部分省级重点京剧院团悉数亮相,台湾地区和民营京剧院团闪亮登场,堪称一次全国京剧艺术最高水平的大展示。名家新秀齐聚津门,不仅显示出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也为津门戏迷增添了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国人过节,图的就是大团圆。院团来了,新戏来了,演员来了,观众来了—真堪称“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
菊坛盛宴戏迷过瘾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中,《安国夫人》、《屈原》、《康熙大帝》、《春秋二胥》、《楚汉春秋》、《钦差林则徐》、《飞虎将军》等历史剧以古鉴今,在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中,既赋予新时代的解构思路和方式,又保持了京剧的传统风格,得到观众的夸赞。
第一部由澳门人创作的富有澳门风情的近代历史京剧《镜海魂》,宣扬了舍生取义的担当精神,展现一幅慷慨悲歌的澳门历史画卷。抗日题材剧目《杨靖宇》和表现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的《红烛魂》表现了革命先烈舍身为国,可歌可泣的壮美画卷,两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可贵探索。《草原曼巴》、《七个月零四天》等当代现实题材剧目则为当代现实生活中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平凡英雄谱写了颂歌。
根据张爱玲名作《金锁记》改编的同名京剧和从话剧改编而成的《金缕曲》、《知己》,以现代表现手法使传统剧目重新焕发光彩的《梅兰霓裳》等,也各有特色。《鹿台亡国鉴》、《紫袍记》、《月照塞北》、《铜牛记》、《如姬》、《洛阳宫》、《赵佗》、《独钓寒江雪》、《苏秦》、《墙头马上》、《少年马连良》、《黔人端棻》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大型剧目和折子戏组台,也为京剧节锦上添花。
津门观众为了品尝“菊坛盛宴”,甚至穿梭于市区以及塘沽、大港等剧场看戏,对这些凝聚了几代京剧人心血的新创剧目给予热情回应。几乎每场戏演毕,都站立席间,欢呼着演员的名字,请求返场,感动于津门知音的热情,演员们往往带着满头大汗加唱,观众方才心满意足地离去。许多观众热谈:“要是京剧节以后落户咱天津那该多好啊!”
津门沃土家乡情浓
作为东道主,本市两大国家重点院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各自拿出四部新戏,参演或祝贺演出。开幕大戏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演新创剧目《钦差林则徐》,花脸名家、二度梅得主孟广禄以及梅花奖得主刘桂娟、石晓亮等登台亮相,反响不俗;闭幕大轴,由天津京剧院上演新创剧目《康熙大帝》,院长、著名文武老生、二度梅得主王平亲自挂帅,率梅花奖得主吕洋以及优秀演员王嘉庆、闫虹羽、黄齐峰、王志刚等,塑造了一个具有深沉宽厚胸怀和宏图大志、有担当的康熙大帝。天津京剧院的《洛阳宫》、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墙头马上》的祝贺演出,也为京剧描上亮丽一笔。
令人感动的是,少年时曾经在天津戏曲学校求艺的一批青海省京剧演员,此番带新戏回到天津演出,数十位当年的老师赶到剧场,看着这些演员充满“津味”的表演,老师们眼里充满了泪水。
外地演员中,有多位是喝海河水长大的。回家乡演出,让他们在舞台上多了一份情怀。
活动丰富惠及百姓
除了上演好看的大戏,本届京剧节还取消了以往评奖环节,加强对每一出戏的评论,并围绕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京剧艺术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让更多群众和京剧爱好者走进剧场,京剧节剧目演出全面实行“低票价”惠民原则,还推出部分公益票,免费发放给老年人、大中学校在校生、军人、低保户和残疾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能力走进剧场欣赏京剧艺术。同时,举办“百场京剧进社区”、京剧艺术进校园、京剧人物绘画展、“京剧名家系列讲座”、“京剧艺术普及讲座”等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普及活动。
新戏璀璨创编精彩
天津观众爱戏懂戏,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随着时代发展,京剧在呈现手法上融入一些新的形式,而京剧本体的精髓并未失去或者说正在回归。梅花大奖得主、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表示:“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回顾戏曲艺术的道路,本身也是在包容创新、兼收并蓄中发展演变。”
京剧节开始前,一位老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我只看传统戏”,但当看了两场参演剧目之后,便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戏演得真好看。几位刚刚喜爱上京剧的青年,网上购票,几乎每晚都忙着追剧,把戏看了个够。他们对记者说:原来京剧如此美妙!舞美能让人产生艺术想象,不但有传统还有时代感。一些编剧、导演不约而同地提到京剧如何吸引年轻人的话题,本届京剧节的观众反响,便是答案。
图 昨晚《康熙大帝》成功上演。王平饰演康熙。吕洋饰演淑妃。王嘉庆饰演葛尔丹。闫虹羽饰演兰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