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李少春发表了《京剧与京音》和《京剧界应以实际行动来拥护汉语规范化》两篇文章,破除了对“上口字”及湖广音规范的迷信,提倡“用北京语音来掌握唱腔和韵白”。这件事引起了学术界的一阵争鸣。于是,李少春又在1957年撰文《京剧音韵不能逐步采用北京语音吗?》,用大量实例,说明“京剧的唱念逐渐向北京语音靠拢是完全可行的。”他认为:“昆曲的没落,是和语言脱离实际分不开的”,把音韵改革提到了京剧存亡攸关的高度。
李少春把他的音韵思想,贯彻在演唱实践中。在人们熟悉的传统戏《野猪林》里,他扮演的林冲,有许多字唱念时都不“上口”。如“长街之上”,“街”字不念jia而念jie;“到如今这冤屈何处能申”,“如”字不唱rü而唱ru,“处”字不唱chü而唱chu,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野猪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与李少春在音韵思想上的群众观点,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李少春的提倡京音,并不是要用北京话来改变京剧的韵白和演唱风格,而是在“保持原有的曲调、韵味和感情”的前提下实行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