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冀州市西王影剧院里演出了《打龙袍》《赤桑镇》《女起解》等六出折子戏,行当齐全,装备精良,演员带妆彩唱,灯光、布景、音响、字幕等一应俱全,轰动了十里八乡。其实参加演出的,并不是专业团体的专业演员,而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年逾古稀的老戏迷曹顺京说:“农村人能演这么好的大戏,我还从来没见过。家门口前看大戏,比电视里看更过瘾。”这支表演队伍来自当地赫赫有名的西王京剧社,社长就是西王庄村村民张广忠。
土砖戏台萌生戏剧梦
在西王庄村有句俗话:宁可少种二亩地,不能耽误西王戏。上世纪60年代,西王庄村街心正中的大队部前搭着一个宽大的土砖戏台,高约4米,上覆尖顶,演员在台上演出,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挤到台下来看戏。
上世纪70年代,村里排演样板戏《沙家浜》,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的张广忠饰演“胡传魁”,台上演戏的军兵竟然也佩戴着“真枪”,举枪勾板机,砰然作响,还有火光喷出。后来才知道,造枪的正是“胡司令”。张广忠用木头刻出枪身,在枪口处装上一枚磨薄了的电珠,再埋上些许火药,接上电池,一勾板机,电珠闪光,又引爆火药,在舞台上造成真枪实弹的效果。
“胡司令”张广忠后接任西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戏里的“胡司令”成了现实中的“张司令”。在原来村里民兵俱乐部的基础上,他组织了文艺宣传队,陆续排演了“采棉舞”“送公粮”“都愿意”“半篮花生”等节目,还有劝人戒赌的小品“顶灯”。通过演出,宣传了党的政策,起到了弃恶扬善的作用。在张广忠看来,文艺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娱乐,还有更神奇的“功能”。西王庄地处“三区四县”交汇处(“三区”指衡水、石家庄、邢台,旧称专区;“四县”指冀州、宁晋、新河、辛集),矛盾频发。宁晋县桥河村与西王庄村是地邻,过去常因地界打群架,一度闹到亲戚不走动,老死不往来。后来,西王庄村文化队主动前去桥河村演出节目,才使两村人一笑泯恩仇,干戈化玉帛,从此也更坚定了张广忠发展文艺特别是戏剧表演的决心和信心。
退休后组建起京剧社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张广忠积极倡导下,西王庄村多方筹资25万元,建起了全市第一个农村集镇影剧院——西王影剧院,总占地3.84万平方米。原来的旧土砖台变成堂皇气派的大剧院,舞台更大更美观,前台拥有1113个观众座席,后台有化妆室,还有演员宿舍、食堂等等,一时名气大震,还成为戏剧名家荟萃的大舞台。石家庄评剧团、辛集市京剧团等都曾来此演出,评剧名家尚丽华等也前来献艺,百姓争睹。
1988年,张广忠调任乡镇企业工作,西王影剧院逐渐萧条,有人租用影剧院放录像、做旱冰场、卖家具、养鸽子,原来的演员宿舍也租赁给服装商户。
2006年,退休后的张广忠回村,组织人马在自己家里建起了西王京剧社。2011年,在村委会支持下,京剧社搬到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影剧院。可由于年久失修,保养不当,影剧院透风漏雨、设施老旧,而且没水没电。张广忠又与村委会等各方联系,给剧院里拉了线,安上灯,又拉来一些桌椅板凳充实舞台。张广忠自费购买了胡琴、月琴、三弦等乐器,票友陈老秋买来了锣鼓、音响,身患癌症、年逾七旬的白路东带来了锣鼓,石家庄某剧团退休的专业演员也慕名前来助阵……西王京剧社又红红火火开锣了。
乡村舞台唱大戏
随着队伍渐渐壮大,张广忠不再满足于戏迷唱几个选段,他要排演大剧目,演大戏,觉得这样才能对得起影剧院的大舞台。石家庄某京剧团两位专业演员退休后回到邢台市新河县老家,得知张广忠有这个大想法,亲自来西王庄村指导演员排戏,不要一分报酬,还把20多个戏箱全部献给西王京剧社,里面包括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全套专业装备,共计30余万元,西王京剧社又上了一个档次。
老师在台上专业指导,张广忠在场外悄悄观看,默默识记:哪一个善唱,哪一个善拉;青衣、老生有了,还缺哪些行当……事后,他就逐一给对方打电话,邀请来排戏、演戏。张广忠不只是做组织工作,细微处也想得周全。比如,他利用空闲抄了几大本乐谱,分发给乐队,又自己动手用旧洗脸盆、废弃输液支架、三合板等材料做成谱架。考虑到有些观众对传统剧目不熟悉,他自己编写了“三句半”,在正式开演之前给大家简介剧情及演员,不仅读出来朗朗上口,还让观众容易记忆,增加了观赏的兴趣,比如:“苏三离了洪洞县,国兰她把苏三扮,扮相俊美人人夸,真好看。彦明饰演崇公道,吹拉弹唱他都好,扮起妆来还挺像,呱呱叫……”
如今,西王京剧社由开始的十几个人渐渐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除冀州本地戏迷外,新河、深州、赵县、辛集、宁晋、石家庄等地的戏迷也纷纷莫名而来,可以排练演出十几出传统戏和现代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杨万宁 杨志斌 樊家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