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天津京剧院京胡演奏员吕玉勇来到87岁的赵慧秋家中,讨论京剧《杜十娘》唱腔设计。“8月1日上台时,嗓子状态不好,表现不满意。等调整好了,能发挥得更好。”赵慧秋唱了近一辈子的《杜十娘》,二人的合作也有30多年了。赵慧秋找出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台录音到最近几年的演出录像等多个版本的《杜十娘》,一边示范一边和吕玉勇说,“再唱时,看看是否和乐队协调一下,把这段伴奏跳跃感强烈的部分软化处理下,感觉会更好听……”

学名家,造就好“底子”

赵慧秋清楚地记得,自己18岁出师,还没力量独自挑班,得“傍角”——和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搭档。“他们唱得多,舞台经验也丰富。他们给我指导,一字值千金。”赵慧秋回忆说,“和奚啸伯唱《红鬃烈马》进窑的部分。‘不如碰死在窑前……走向前来用手搀’该进窑了,奚啸伯饰演的薛平贵在窑门外不走,看着我。我心里想,没词了啊,怎么不走呢。奚啸伯一摇头,好像在说‘太遗憾了,你怎么表演不出来’。演出后我问奚先生,他说,18年后二人再见,都已苍老改换了容貌,恨不能两人赶紧拥抱在一起。抱着这种情绪,二人‘撞窑门’才合情合理。这种感情要在舞台上演出来。演员进角色才能感染观众。荀慧生老师就说,别尽力模仿他的嗓音,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发展),学他的演技,就是有一样,别‘糟改’艺术就行。”

要想学,我必倾囊相授

作为天津京剧院成立时的首批演员,赵慧秋感慨道:“我深知有好老师的重要性。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无论业余还是专业,我都会倾囊相授。现在天津京剧院发展的是真好,文武兼备,出了不少人才。我们这辈人看着,从心里高兴。”

赵慧秋回忆起天津京剧院刚成立时的情景:“当时中国大戏院在我心目中就相当于维也纳金色大厅。得知要成立天津京剧团,以中国大戏院为基地,在那里排练、演出,尽管收入比自己挑班要少许多,还是愿意加入。当时我就说,去,不挣钱我也去!得上进,学艺术、好好学戏。”赵慧秋说道。

如今,赵慧秋依然对京剧抱有热情:“我希望把包括荀派艺术在内的京剧传承和发展下去,来于人民还于人民,知道多少我就教多少。京剧就是我的命啊!”(记者 王瑞丰)

(摘自 《今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