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邀请京剧大师侯喜瑞、裘盛戎嫡传弟子赵致远,举办侯派架子花脸艺术讲座—用声音塑造人物。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京剧艺术中,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并用唱的形式表现花脸行当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展现出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谈京剧起源
京剧的起源就在扬州
“今天能到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来做讲座并不是偶然,因为扬州在文化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昨天下午三点半左右,赵致远走上主讲台。
他说,京剧的起源就在扬州。“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各地官商、军民纷纷组织戏班进京为其祝寿,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进京的起步点就是扬州。”赵致远介绍,当时由扬州盐商组织的演出团到了北京,与徽班和湖北的汉调、昆曲在北京互相学习,才形成了大家现在说的京剧。
谈如何练声
四字练声法与口腔体操
“在很多情况下,你们有可能突然接到演出任务,到后台之后如何确定自己当天的声音状况,一般都会用你们的练声方法进行试嗓。”赵致远对在座的音乐学院的学生说,西洋美声唱法有其特有的练声方法,在京剧当中也有京剧艺术的练声方法。
赵致远的试嗓方法是其老师侯喜瑞传授的四字练声法,即“兼”、“协”、“内”、“里”四字练声法。“在我们那个年代,到了后台不见得有地方练声,但是只要通过这四个字就能把自己的喉咙打开。”在讲座现场,赵致远用曹操的念词将“兼”、“协”、“内”、“里”四字练声法现场教学,洪亮的声音博得全场师生的掌声。
而赵致远的另一位老师侯宝林也曾告诉他一个练声的方法,叫口腔体操。“就是你在上台演出之前,首先让脑袋通知自己的发声器官做好准备,千万不能一上来就喊,万一喊哑了就坏事了。”他同时建议学生们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做好精神准备和发声准备。“尽管大家学的是西洋唱法,但在这个方面都是相通的。”
谈学戏经历
《阳平关》是自己第一出戏
从17岁开始,赵致远先后拜在京剧大师侯喜瑞、裘盛戎门下,成为两位先生的关门弟子。跟随两位先生学戏不像现在大学里上课那么轻松。喊嗓子、压腿、练功等基本功都是在北京天坛公园的柏树林里完成的。
“侯喜瑞先生教我时已经71岁,当时他住得离天坛公园不远。每天早上6点钟我要到侯先生家接上他,然后到天坛公园的柏树林里喊嗓、说戏。每天对着城墙练声、唱戏,城墙的回声能够让自己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当时就是在这里,先生给我开了第一堂课,就是用声音塑造人物。”
赵致远回忆道,因为自己从小喜欢唱戏,跟着侯喜瑞学戏的时候已经会唱70多出戏,而他真正跟随两位先生学的第一出戏,是他认为最难的,叫《阳平关》。“我在树林里背这出戏的时候,侯先生让我唱几句,唱完之后,他摇摇头说我没有把曹操的岁数唱出来。”接着,他便亲身示范重新唱了一遍,令其醍醐灌顶。后来,赵致远又同时跟着裘盛戎学戏,裘先生又教授了他一版不一样的《阳平关》。
“侯先生的发音位置主要在口腔,而裘先生的发音位置主要在额头、脑腔。”通过跟随两位老师的学习,以及自己的不断突破,他现在已经将两位先生的唱法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谈演员使命
与观众一起完成表演
在昨天的讲座中,赵致远多次提到,侯喜瑞、裘盛戎是自己学习京剧的老师,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也是自己的老师。
侯宝林将艺术、舍得、法律等词语分成单独的字来解释。"艺"指的是条件、基本功;"术"指的是台上如何为观众服务。”赵致远说,这个解释对自己的一生影响很大。
侯宝林认为,艺术家应该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天生的审美艺术;第二是要审时度势。赵致远表示,演员分三个阶段:一是表现,二是展现,三是引导。他认为一个演员最大的任务应该是把观众带进来,一起完成今天的表演。
谈扬州情
扬州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在讲座最后,赵致远谈到自己与扬州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是扬州市京剧团培养了他,而他现在已经在扬州定居,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这次能够下定决心回扬州定居,也是受扬州的文化感染。“扬州是中国的文化之都,到扬州来学习、生活是我们一辈子的幸福。”
“扬州这个舞台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他粗略计算了一下,自己在扬州演了一千多场戏,这种实践是其他同行万万得不到的。
人物名片
赵致远是北京京剧院著名铜锤花脸,1962年先后拜京剧艺术名家侯喜瑞、裘盛戎为师,陆续学习了侯派代表作《取洛阳》、《清风寨》、《盗御马》、《芦花荡》等。他对裘派唱腔把握准确,特别是在表演上很有裘派的神韵,他主演的《长坂坡》中的曹操,《连环套》中的梁九公,《包龙图陈州私访》中的包拯等,在唱功上都突出了侯派艺术的风范和裘派的鲜明个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