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以后,昆曲被士大夫所推崇,成为“正音”“雅部”。秦腔、梆子、弦索、汉调等新兴的地方剧种,总称为花部乱弹戏,在很长时期里,花部在士大夫阶层看来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却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由此产生的剧坛“花雅之争”,既是雅部昆曲与花部地方剧种的一次竞争,也促成了各种声腔艺术的融合,京剧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

京剧的孕育、形成大约在1790年到1840年左右。

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朝廷召集各地戏班进京祝寿。安徽戏班率先进京的是受到盐商资助的三庆班,他们的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一炮打响,就此扎下根来。消息传回江南,“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也相继北上,这就是史上所称的“四大徽班进京”。

嘉庆、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艺人也来到了京城,搭入徽班唱戏,把用湖广音演唱的皮黄腔带入了徽班,促进了“徽汉合流”。京城的秦腔、昆腔等演员逐渐也搭入徽班,使徽班的腔调、剧目更为丰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唱腔音乐,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随之逐步完善。在剧目方面,从徽调、汉调、梆子、昆曲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唱实践,舞台表演更趋于细腻和精致。于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经过几十年的孕育,一个新的剧种终于诞生了,因为出生地是皇城北京,因此被称为“京剧”。

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他们被称为京剧老生行当的“三鼎甲”,也是京剧艺术的开拓者。特别是程长庚,不仅舞台生涯很长,还长期担任三庆班的班主,被同行推举为精忠庙首。他在表演上既博采众长,又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作为班主,他大胆革除了很多梨园行的陋习,纪律严明,关心同仁,公正无私,受到同行的崇敬和拥戴。他塑造的伍子胥、岳飞、关羽、鲁肃等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已经成为京剧舞台上不朽的艺术经典。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各个行当人才辈出。画家沈容圃画了一幅长卷,描绘当时最有名的十三位京剧演员的戏装造型,叫《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孕育、形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