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近芳的演唱艺术成就谈对作为“新梅派”的“杜派”的应予确认

李哲先

很久以来,京剧界就存在着一种不公正的畸形现象:一方面,对本不应该对其艺术成就作出过高评价的艺术家,给予过分慷慨的过高评价;另一方面,对本应该对其艺术成就作出较高评价的艺术家,却长期不予认可,不能作出相应的正确评价。杜近芳既是典型的一例。
我这里所说的京剧界,是从广义上来说的,它既包括京剧界中已属凤毛麟角式的耆宿名家,广大的梨园界内行,京剧戏曲理论家和戏曲评论家,京剧其它行业的戏曲工作者(例如京剧戏曲音乐工作者)等等,也包括京剧票友、京剧爱好者和戏迷等,乃至远远地站在京剧圈外只是喜欢看看热闹的人。来自这些方方面面的人的意见最终形成的总的合力的现状(不是单指某一个方面的意见),是对于杜近芳在京剧艺术上的崇高成就,不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恰如其分的、科学的评价。仅仅把她定位在“‘梅派’传人”上。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无须、也不应该搀杂其它方面的因素),这既不确切,也不科学! 记得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国于“文革”后第一次评定京剧表演艺术家职称的时候,由于榜上没有杜近芳的名字,上海就有人在报刊上撰文愤愤不平地质问职称评定委员会:为什么没有杜近芳?
近年来,我在同我国外交部老大使戏迷们的接触中,也感受到老大使戏迷们的不平,他们纷纷表示应该为“杜派”的没有被肯定,“讨还公道”!
一次,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芙问我:“您是不是认为杜近芳在梅先生‘梅派’艺术的基础上还是有所发展的?”我说:“是的!”杜近芳是在新的时代,以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增加了的新的京剧艺术音乐语汇和表演手段等艺术元素来诠释和演绎“梅派”艺术的,并为“梅派”艺术宝库增添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品剧目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柳荫记》、《白蛇传》、《谢瑶环》、《桃花扇》、《玉簪记》、《佘赛花》、《蝴蝶杯》、《桃花村》、《野猪林》、《西厢记》等新编历史剧和《白毛女》、《柯山红日》与《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都是她的代表和保留剧目。可以说,杜近芳是我国解放后继承和发展了“梅派”艺术的代表人物,是“新梅派”的创立者。
我个人认为,与其把杜近芳在继承“王派”和“梅派”艺术的基础上,将两派艺术的长处融冶于一炉而创立的个性独具的京剧表演艺术称之为“杜派”,还不如称之为“新梅派”!
“新梅派”之于“老”“梅派”的意义和形式,我认为同“新谭(富英)派”之于“老谭(鑫培)派” 的意义和形式,颇为相似。在今人看来,“新”虽然不似“老”那样古奥,却有如使“老”从玲珑宝塔中走出来,走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和更广阔的社会天地。
“新梅派”可以说是肇始于“梅派”传人言慧珠。言慧珠是公认的“梅派”忠实传人,但言慧珠并没有不顾同梅兰芳相比其自身条件的差距,而一招一式地死学梅兰芳,如果我们把言慧珠和梅兰芳的同一唱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言慧珠较梅兰芳的唱法多了一点女性的娇媚,少了一点深邃古奥;可以说,言慧珠是使“梅派”艺术从玲珑宝塔中走出来,走向普通平民百姓的第一人。可惜,她的步子迈得太小,也没有留下几部自己个性独具的保留剧目。这条道路却让她的小师妹杜近芳趟出来了。
杜近芳的得天独厚之处是,得到了王瑶卿和梅兰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的钟爱和亲炙。
杜近芳的另一个得天独厚之处是,她有一条无与伦比的天生的好嗓子,她的歌声既有宽、亮、圆、厚的优点,其宽亮处能同嗓音最好的男旦相抗衡,而这正是其她坤旦的弱势所在;她的歌声又兼有音质清纯而透明的长处,像潺潺的清泉自然流淌,而这又是曾独霸一统天下的男旦的弱势所在。她的绝佳天赋非常类似于京剧花脸行的金少山,可以说将是能在京剧剧坛独步一时,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
杜近芳的声音音质清纯透明,美、媚、甜、脆,有水音,具有女性声音的全部优点,用这样的声音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男旦们如何能及得。杜近芳仅在京剧《野猪林》中的一句“斟满美酒贺官人”的〈摇板〉唱句,便使人有如沐浴在春风八面之中。她在《野猪林》[缝寒衣]一场中所唱的〈四平调〉,曲折跌宕,峰廻路转,如白云吐岫,舒卷自如,又如霓裳十二,层层叠叠,腔与腔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声音廻环浸润,有如国画中的滃染法,音乐性极强;唱腔之美,真是美妙非凡,出人意表。她简直是唱什么什么好,怎么唱怎么有理!
她的歌唱艺术可称天下独步:她不仅仅在歌唱中善于使用评论家所称赏的那种游移不定的小腔,她控制气息和声音的能力,真如天马行空,欲行则行,欲止即戛然而止,这种本领无论在“四大名旦”,抑或“四小名旦”那里,我们都不曾遇见过;也许不但可以说“前无古人”,恐怕也将是“后无来者”的吧!如果您不相信,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杜近芳在《桃花扇》一剧中的那段〈反二黄原板〉(前有〈反二黄摇板〉,后有〈反二黄散板〉的唱段。其中“要表达顶天立地一片丹心” 一句中的“片”字,“保气节哪怕是牺牲性命”一句中的“节”字、“是”字,以及“我必定拼万死把恨海填平”一句中的“平”字,都可以说是典型的杜氏“绝唱”,没有第二个人能来得的。我常对一些朋友说:杜近芳在《桃花扇》一剧中的那段〈反二黄原板〉的唱段,是继“四大名旦”和新晋的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之后的旦角唱段的新的“顶峰之作”。如果不信,不妨一听。
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换一种审视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来假设一下:比如,新编现代名剧《蝶恋花》和新编历史名剧《李清照》,那里边都有脍炙人口的大段的成套唱腔,这些唱腔,任何嗓音较好的男旦都能唱得下来,特别是对于嗓音较好的张派男旦来说,是不存在什么困难的,在我身边就经常遇到嗓音较好的张派男旦票友能轻而易举地歌唱“绵绵古道连天上……”(《蝶恋花》),“想当初梅子青时……”(《李清照》)这样的大段唱腔,并且还挺有味儿;但是,当他们面对感情细致入微,气息摇曳入丝的李香君的大段唱腔时,却怎么也找不着“范儿”了。这是因为京剧坤旦的旦角歌唱和表演艺术,都是从男旦那里传承下来的,杜近芳也是如此,但是,她却能在旦角的歌唱和表演艺术中,成功地加入了一些作为一名女性演员所体验到的女性人物的情感世界、心理和生理因素,并将之艺术化、外在化,使之转化为合理而特殊的京剧歌唱和表演艺术元素。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京剧旦角的歌唱和表演艺术。京剧旦角男演员(如果以后还保留和延续男旦的话),不是同样应该反过来从杜近芳那里学习一些歌唱和表演艺术,以恰确地表现所饰演的女性人物吗!
杜近芳不仅是嗓子好,而且做、表、舞、打以及京白和韵白等样样都好,演戏特别投入。她演人物感情逼真,入戏深,哪怕是演一个戏中的配角,都是全身心地投入的。使人们觉得她演的祝英台就是祝英台;她演的白娘子就是白娘子;她演的谢瑶环就是谢瑶环;她演的李香君就是李香君;她演的林娘子就是林娘子;她演的红娘才更接近《西厢记》原箸中那个相府中的使女红娘,而不是市井中玩皮的平民家的小丫头儿;她演的这另一类型的红娘,连创演《红娘》一剧的、作为“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大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她扮演的《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最后所演唱的那段〈反二黄〉,真称得上是声情并茂,并不单单以歌喉婉转取媚于人,以技巧取悦于人,而是把一个具有激烈的爱国情怀,无比痛恨误国权奸,秉赋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和情操,柔情似水而又凛冽如霜的抱病在身的弱女子,用恰如其分的表演,声情并茂地塑造了李香君这一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分寸火候的把握完美无缺。再如,她在“梅派”代表剧《宇宙锋》〈金殿〉一场中所饰演的赵艳容的韵白,很好地继承了梅大师的优点,并有所发展,她能够结合自己的长处,从人物出发,把赵艳容在皇权重压下的不屈不挠的奋争与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激昻慷慨处,声如裂帛,直干云霄。……她演的任何一个角色换了别人来演,就给人以“演戏”与“做戏”的隔膜之感。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芙还曾问我:“您是不是觉得杜近芳在表演行当上有所突破?”我说:“我认为是的。例如李香君这个人物,她虽然身在青楼,可她是一个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多才多艺的、十六岁的纯情少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在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难之境,贪官污吏们祸国殃民之时,心爱之人的变节求荣带来的惨痛之中,却表现出了无比坚贞的刚烈气节。这个人物如果用青衣的路子来演,就显得太呆板、太老成了;如果用花旦来应工,就会显得太轻浮、太浅薄。李慧芳老师说这类角色应属闺门旦应工。其实《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和《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早年都属闺门旦应工,现在的很多演出中是用花旦来应工的,就显得有些轻浮和浅薄。杜近芳成功地运用了京剧里的这个行当,突破和发展了这个行当;不过,可惜的是到现在我还看不出还有谁能继承和演好这个行当的人物!
记得1950年,在我的少年时代,我还处在对收音机和手摇唱片机中传出来的梅兰芳大师的优美唱腔的无限顶礼膜拜的时候,忽然听到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杜近芳所唱的标准的“梅派”的《女起解》、《玉堂春》和《奇双会》等唱腔时,感到她那充满青春气息、自然流畅、甜美娇媚,鲜嫩欲滴的声音,比梅兰芳大师的还要好听。我那时根本不懂得什么“新星”不“新星”的,对京剧连一知半解也谈不上,但当听到杜近芳的歌唱时,真的感觉到眼前竟像充满了明媚的阳光一样。这种感觉没有一丝的编造和夸张。那时候,正如评论家所说的:杜近芳正是蓓蕾初开的时候,有的评论家称杜近芳扮像极佳,极像梅兰芳大师。用一个现代的时髦儿的语汇来说,即她是彼时京剧界的“青春阳光女孩儿”。
友人问我:“你能给杜近芳的歌唱下几个字的考语吗?”我回答说:“当然可以!杜近芳的歌唱如‘乳莺出谷’;或者可形容为‘莺啼暖树’; 或者可形容为‘芙蓉月夜’; 或者可形容为‘孔雀春风’ 我之所以把杜近芳所创立的流派不称作“杜派”,而称之为“新梅派”,还因为杜近芳所创立的流派是沿着“梅派”的京剧改革的康庄大道继续向前延伸和推进的。杜近芳所创立的一些新腔、新唱法,无论怎样变化,还是京剧味儿,“梅派”味儿;她创的腔,清新流丽、典雅大方、不邪不怪、不偏不仄,即令是一些涉高涉险的新腔,也能做到“化险为夷”“有惊无险”,千变万化,总不离京剧寸步;不像有些人创的新腔,越来越复杂,离京剧越来越远,京剧味儿越来越稀薄,所谓唱戏越来越像唱歌儿或改编的其它地方戏的腔儿,而丢掉了京剧的本色。
当然,我并不是说杜近芳的每一部戏都是完美无缺的。有些人说杜近芳现在唱得并不如个别人说得那么好,为什么处于少数地位的一些人却偏要坚持对她评价那么高呢?我觉得还是李玉芙说得对:“这些人没有看到和听到过杜近芳艺术全盛时期的演出和创作,才会说出这种不尊重她个人和不尊重她的艺术劳动的话来。相信这些人只要看一看杜近芳以前演出的录像,听一听杜近芳以前演出的录音,就会改变看法了!”评价一位艺术家的成就,当然要就他(或她)的主要艺术活动时期和所曾经达到过的艺术高度来进行评价。
上海有一位王家熙先生,北京有一位徐城北先生,他们都是戏曲理论专家。他们都极有见地地对杜近芳的艺术成就作出过崇高的评价。但他们只说到她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然则,“很高”到了什么程度?“独特” 又到了什么程度呢?似乎具有可比性的、客观的、公正的量化尺度是什么?碍难说出口。其实,这个具有可比性的、客观的、公正的量化尺度就是:杜近芳在继承和吸收了“王派”与“梅派”丰富的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梅派”!当然,这个“新梅派”不仅仅是杜近芳个人努力创造的结果,更是党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所实行的正确的文艺方针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荟萃于杜近芳周围的优秀京剧艺术家群体对她的提携和扶持的结果!可惜正当杜近芳的盛年时期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漫漫十年只演了一出戏,不然……
固然,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和踵其后的张君秋等艺术大师在某些方面所达到的旦角艺术高度(例如在剧目的丰富程度,表演艺术手段和技巧的丰富程度,文化艺术修养和底蕴的丰富程度等方面),杜近芳还没有能够达到,但是,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杜近芳的得天独厚的嗓音天赋(纯美透明的音质—简直是没有一点瑕疵的美玉),以及她运用自如的控制气息的能力,她的润腔能力,她的歌唱与念白(无论京白或韵白,尤其是京白)的音乐性,她的乐感,她歌唱和表演中真情的流露和恰到好处的表达,她创造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等等,在这些方面,她已达到的旦角艺术的新高度,恐怕也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和踵其后的张君秋等艺术大师们,所不曾达到的。杜近芳崇高的京剧艺术成就是一个客观事实,褒也罢,贬也罢,不理不睬不予承认也罢,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是任谁也无法否定的客观存在。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就应该客观、公正地面对这一事实,并对她作出相应的科学评价!

2001年8月21日初稿
2002年3月11日重修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

① 《王瑶卿艺术评论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年5月北京第1版 。
② 《梅兰芳艺术评论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10月北京第1版 。
③ 《戏曲群星》(一) 广播出版社 1982年2月北京第1版 。
④董维贤 《京剧流派》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1年10月北京第1版 。
⑤潘俠风 《京剧艺术问答》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5月北京第1版。
⑥《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二分册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⑦徐城北 《梅兰芳三部曲·之一:梅兰芳与二十世纪》,《梅兰芳三部曲·之二:梅兰芳百年祭》,《梅兰芳三部曲·之三:梅兰芳与二十一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北京第1版 。
⑧徐城北 《品戏斋夜话》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北京第1版。
⑨张健民 吴春礼 孙以森 常静之编 《京剧著名唱腔选》(中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8月北京第1版。
⑩王家熙《京剧梅派演唱艺术特辑》<前言>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1994年。
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戏曲科编 《京剧小戏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2月上海第1版。
⑿冯宏来 《京剧百家谱》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年12月北京第1版。

主要音像参考资料:

⑴《杜近芳唱腔选》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录制。
⑵《杜近芳唱腔音乐精选》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
⑶《白蛇传》(一)、(二) 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1988年。
⑷《白蛇传唱腔选》(一)、(二)北京音像出版社出版,1985年。
⑸《柳荫记》(全剧一)、(全剧二)、(全剧三)、(全剧四) 香港岁雄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
⑹《玉簪记》(上)、(下)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出版。
⑺《西厢记》(一)、(二)、(三)、(四) 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1984年。
⑻《野猪林》(上)、(下) 上海声像读物出版社。
⑼《野猪林》(上)、(下) 北京音像公司,1989年。
⑽(俏佳人电影宝库系列)《红色娘子军》VCD 中国三环音像社出版发行,97-011。
⑾《凤还巢》VCD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97-0175。
⑿《穆桂英挂帅》VCD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99-006。
⒀《霸王别姬》VCD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99-079。
⒁《谢瑶环》VCD 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出版,99-0110。
⒂(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白蛇传》VCD 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01-0163。
⒃《野猪林》VCD 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出版发行,97-0047。
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西厢记》VCD 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01-0084。

※ ①原文曾经首尾删改后发表于《戏剧之家》杂志2002年第1期第34-35页。 ②原文曾未经删改(只是省略了所列“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与“主要音像参考资料”部分)全文发表于《京昆艺术》杂志总第二十六、二十七期合刊第27-30页。

本文作者:北京友谊医院器官移植配型中心研究员、北京友谊医院京剧爱好者联谊会会长李哲先
通信地址: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95号
邮 编:100050
Tel:(086)-(010)-83159814(O)
E mail: Lzhxbjyy·yahoo.com.cn
FAX: (010)-63023261

本贴由李哲先于2004年6月20日18:48:4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