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时零44秒,北京协和医院ICU病房,梅葆玖身边的仪器上心跳渐渐变成了一条直线……

自3月30日昏迷,经过难熬的二十多天后,奇迹没有发生,一代京剧大师还是因为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离去,享年82岁。

逝世:乐观老人突然离去

对干面胡同的老邻居们来说,八十多岁的梅葆玖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出门办事、演出的身影并不陌生;对同行和弟子们来说,夜晚的演出、早晨的讲座看到梅先生的身影也并不奇怪。就在昏迷前一天晚上,他还去大学作讲座。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他,出现在各种场合,八十多岁的年龄倒像是被忽略了。徒弟张馨月说:“因为他身体一直不错,人也很乐观,师父从来没有说过将来我走了后要如何如何。”

谁都没有想到,他会如此突然离去。

3月29日晚上结束了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讲座,梅葆玖又参加了弟子为他准备的82岁生日宴。次日中午,与家人朋友一起吃午餐时,一向身体硬朗的老人在独自去卫生间时发病摔倒,被餐厅服务员发现后送去急救,但已经因支气管痉挛导致脑部缺氧而陷入昏迷。

据悉,对于患有哮喘的梅葆玖,这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状况。有一次去外地演出时在机场突然发病,但因为现场有急救仪器,抢救及时而化险为夷。身边亲友表示,对于哮喘梅葆玖一直都没有太重视,并未想到这个病会危及生命。

起初,等待在ICU病房外面的亲友家人都不愿意相信,他不会再醒来。为了唤醒他,弟子们还在他耳边唱起了《大唐贵妃》中的经典唱段“梨花颂”,老人家的心率一度确实发生变化,但最终奇迹并没有发生。

口碑:台上真贵妃,台下热心人

台上的梅葆玖是温婉和顺的贵妃,台下的他却平易近人,梨园行里的人总会敬称一声“玖爷”。

在梅葆玖昏迷期间,来到医院探望他的既有中央领导,也有刚送完孙子上学的老戏迷,更有各个年龄段的同行、晚辈日日守在病房外等待消息。“你很难在戏曲圈里找到一位像玖爷这样,上上下下所有人都交口称赞的人。”一位同行说。

梅葆玖不仅继承了梅兰芳的“艺”,也继承了父亲的“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记得,一次两人在老吉祥戏院演《凤还巢》,末尾最精彩的“洞房”一场戏,叶少兰正在前面表演,忽听到身后的红帐子掉下来了。也就是还没轮到梅葆玖表演,就把在帐子后面等候的他亮出来了,把最出彩的一场戏给搞砸了。演出结束后,负责舞台和道具的工作人员非常愧疚,准备好要听梅先生发一次大脾气。可梅先生只是很和善地说:“有了这次,下次就不会再发生了。”

叶少兰所认识的梅葆玖还是一位极有爱心的热心人。他一直记得两人30年前经历的一次“奇遇”。当时,梅葆玖开车送叶少兰回家,路边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把车拦了下来。原来,这位骑车人把一位路人撞倒,撞得头破血流。梅叶两位先生二话没说,赶紧帮忙把伤者抬到后座上,又把自行车塞进后备厢往医院开。到了医院,他们又帮着找小推车运病人,一时找不到车子,就只好找来一副担架。“那种钢管担架很重,我们俩把担架抬到车跟前,又把人抬上担架送到医生那里检查。”直到病人开始接受治疗,两个人才一句招呼都没打就悄悄离开了医院。

传承:广招徒弟不计毁誉为梅派

在同行或外界看来,一个演员最重要的就是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但纵观梅葆玖先生的履历,似乎并没有一部完全属于自己的新创作品,无论是《贵妃醉酒》《天女散花》这些传统老戏,还是《梅华香韵》《大唐贵妃》等新编作品,更多的都是继承梅派艺术。

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谨说,梅先生也与他谈过代表作的问题,老人家总是说“我现在连继承梅派经典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做什么新戏”。傅谨认为,现在戏曲行里太多人想留下自己的作品,却忽视了传承,“梅先生虽然没有什么新编戏,但梅派艺术通过他的努力得到最大化传承,为民族戏曲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傅谨看来,梅先生对待传统的态度,正是当代戏曲发展最需要的态度,“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应该是继承,当代戏曲界像梅葆玖先生这样的人太少了,要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像他,我们的戏曲发展就会更好。”

戏曲行里老师收徒弟,总喜欢收一些拔尖儿的好苗子。但梅先生对徒弟并不那么挑剔,一共招收了49名徒弟,遍布全国各地。对此,同行们也多有议论。但是梅葆玖不以为然,他对傅谨说:“我每带一个徒弟就是给梅派艺术播一粒种子,总会有优秀的种子发芽成长。”

遗憾:《大唐贵妃》登台计划成空

诞生于2003年的京剧《大唐贵妃》是梅葆玖先生最为看重的作品。该剧将梅派经典京剧《太真外传》《贵妃醉酒》,以及昆曲《长生殿》中12段梅先生创作的原腔,加上交响乐、舞蹈、合唱等现代元素,把史诗剧的意境气派、传奇剧的情节熔于一炉。当年更有张学津、李胜素、于魁智、史依弘、李军等京沪两地名家名角参与,其中的主题曲《梨花颂》已成为传唱度最高的京剧新编唱段。

当年现场观众热情的反应给梅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他一直努力将该剧重新搬上舞台。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周铁林说,在梅先生和多方努力下,该剧终于定下今年年底在保利剧院上演。虽然已经82岁,但这次恢复演出,梅葆玖依然打算亲自登台演唱经典唱段。周铁林说,按照原计划,演出最后梅葆玖将身着西装亮相演唱《梨花颂》,舞台天幕上会出现梅兰芳先生的便装照。“他还说演出前一定要好好休养,争取演唱中不让观众感觉有任何瑕疵。”周铁林说,虽然梅葆玖社会活动非常多,但是却有一个原则不能破,那就是任何演出前一周,都会谢绝社会活动在家练声、精心休养。

据悉,为方便社会各界吊唁,北京京剧院将在剧院综合楼四层设置灵堂,自4月26日至5月2日每日10时至16时,接待机关、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前来吊唁。另外,梅葆玖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3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大师生平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梅葆玖,是梅氏家族唯一从事乾旦表演的后人,当今京剧梅派艺术嫡系传承者和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先生1934年3月29日出生于上海。他早年随父学艺并进入租界学校学习文化,艺术上得到吴凌仙、王幼卿、周传茗等名师传授,扎下深厚的功底。梅葆玖10岁正式登台演出《三娘教子》;13岁演出《二进宫》,引起社会瞩目;16岁,与父亲梅兰芳合演全本《霓虹关》,轰动上海;17岁,正式加入梅兰芳剧团,深得父亲艺术及家国情怀之真谛,完整继承了梅兰芳艺术的衣钵。多年来,梅葆玖先生在全身心投入舞台表演艺术、对外文化交流及社会活动以外,大量的时间用于尽心竭力课徒授业,培养梅派艺术接班人,精心培养出了李胜素、董园园、魏海敏、张馨月、胡文阁等出类拔萃的梅派艺术接班人。

亲友追忆


叶少兰


怀念凌晨三点偷听录音的时光

梅葆玖与叶少兰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和合作者,两人为了京剧事业的振兴发展,为了彼此流派的继承,为了培养接班人,都不遗余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是两人最后一次长时间相聚。会上梅先生还对叶少兰说:“我肩上扛着梅派大旗,你身上扛着叶派大旗,分量沉重。”

“文革”时期,梅葆玖的演艺事业中断,改行当了团里的音响师。“他那样一位艺术家,不能唱戏,干这个竟然也一丝不苟。”叶少兰回忆,即使在那段岁月中,梅葆玖也从未放弃对京剧艺术的继承。两个人常常凌晨三点躲在梅葆玖家,把窗户和门关得严严实实,听梅葆玖以前录制的梅兰芳、马连良、余叔岩等人的演出录音。“那些录音由于是用钢丝磁带录下来的,才没被抄走。我们俩一边听一边聊,这是多么宝贵的艺术财富啊,越听越觉得要好好继承。”

尚长荣


梅大舅美好形象留在我心中

梅葆玖与尚长荣不仅是多次合作《霸王别姬》的好友,更是亲戚。“我外婆是梅家人,他长我六岁,但按照辈分他是我的表舅,我一直叫他‘梅大舅’。”尚长荣说。斯人已去,尚长荣更愿意回忆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可他还是慨叹:“没想到他走得这么快,这对京剧艺术是个损失。因为他不仅在传承梅派艺术上作出重大贡献,在京剧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尚长荣说,无论是舞台上还是舞台下,梅大舅为人为艺都继承了梅派优秀传统,他的美好形象会一直留在人们心中。

胡文阁


有师父在我才能安心一些

作为梅派男旦唯一传承人,胡文阁备受师父青睐,二人感情颇深。胡文阁说,他初入京剧行,师父就在各个场合带着他唱,“那时候的我在台上可以说是战战兢兢,但每当我转头看着师父的侧脸,我才能觉得稍稍安心一些。”就是在这样跌跌撞撞的成长中,胡文阁开始唱一些大戏,为了提携他,梅先生还在《宇宙锋》《凤还巢》《御碑亭》等戏中为他跨刀,替他演一段,然后看着他完成其他大部分戏份。“在我拜师的这十五年里,可以说无论大大小小什么演出,师父带我谢幕的次数都是最多的!”胡文阁也养成了“凡演出,必汇报”的习惯,在北京,他可能不卸装就上师父家去,在外地,甚至于在国外,也会算好时差给师父打电话,“我总想着要多学一点儿,而师父也总想着要多教我一点儿。”一年365天,胡文阁大概会有300天在师父家中,以至于现在再去师父家里,经过师父那个装满书籍的小房间时,他总还是会隐约觉得师父在喊自己:“文阁,来啦?”

梅玮


我们爷俩总能聊得开怀大笑

梅玮是梅兰芳的曾孙、梅兰芳纪念馆文保研究中心主任,梅葆玖是他的九爷爷。梅玮从8岁时开始学京剧,一直学到16岁,后来考入北大后京剧成了他的业余爱好。学戏时,九爷爷时常给他指导,“差不多12岁时,九爷爷指导我排练《穆桂英挂帅》,他摆什么动作,我就跟着做。他并没有要求我一定要从事这个专业,但他提醒我,‘你得会,得要精,一张嘴,别人一听就是梅派的声音和味道’。”

“我很崇拜九爷爷,小时候很喜欢看九爷爷的戏,不光是戏,他的人品非常好,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他告诉我做事不要急,事缓则圆,考虑事情要周全。”梅玮说,九爷爷没架子,不管是什么人,他永远都会和别人握手,别人找他签名,他都会答应,“在生活中,他也非常乐观、幽默,每次我们爷俩都能聊得开怀大笑。”(记者/牛春梅/李洋 实习生/陈勇熙)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