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坐科,从中专到大学不下10年的功底,进团后跑龙套的年头则视机会而定,很多人年过三十还不曾有唱主戏的机遇,戏曲演员的成角儿之路漫长且艰辛,而多年来,人们似乎已经默认了这样的一种节奏。但北京京剧院却要探索一条推人、排戏与探索市场兼顾的新路,三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已初现曙色——前两届“擂台赛”的擂主不仅在“青京赛”上摘金夺银,很多人更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上继续封侯。
刚刚落幕的2014“魅力春天”擂台赛,30位演员中有14位是首次参赛,1988年至1990年出生的演员占到了三分之一。18天的赛程落幕后,花旦王岳凌、女老生谭小羽以及小生王天宝位列三甲。而为了放大比赛的成效,“擂台赛”曲终人不散,马不停蹄举行了评委专家与参赛演员汇聚一堂的总结会。
该不该唱?
虽然三届“魅力春天”已让北京京剧院的新生力量领跑全国院团,但“一身的毛病就敢唱大戏”、“一帮小年轻根本没票房”的质疑声却如影随形。对此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表示,“我们的很多前辈艺术家,比如赵燕侠、比如吴素秋,我们提及她们的艺术经历时,常常会说她们16岁赢得‘挑帘红’或是17岁当团长,而我们的年轻演员大学毕业就已经20多岁了,又是十几年坐科,怎么就不能唱呢?”担任观众评委的戏迷周到称,“历史上很多演员都是少年成名,小生、花旦等行当需要扮相好,武生、刀马则需要体力好,而这些条件都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我们不必在一些细节上吹毛求疵,培养年轻人应该常态化。”荀派名家孙毓敏则表示,“唱戏就是名利场,你没名儿人家就是不来,但名气是需要不断的演出、露面积累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记住你的名字以及所代表的流派符号。而且京剧就是一门功夫艺术,年龄大了演不了,35岁基本已经到了该抢救的年纪了,特别是武生演员,这个年纪结了婚,媳妇说你可别翻了,回头摔了我找谁去呀,年纪一大势必没有朝气和干劲儿了。”
怎么唱?
如果说该不该让年轻人唱戏困扰的是决策者,那么年轻人怎么唱戏则是演员和指导老师需要面对的。周到从一个戏迷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很多已经定型的戏,演员在表演上注重的是模仿,已经约定俗成的演法,很难去改,但一些戏其实是不太讲求逻辑的,这就需要好演员以自身的演技引领观众,让他们不去纠结于细节。比如这次‘擂台赛’的《惜·娇》,是依据当代价值观创新的一出戏,表演细腻生活化,但又不失京剧的精髓,很好地诠释了老戏与新戏的关系——儿子是老子生的,但应超过老子,否则行业就会衰落。”孙毓敏更对当前看重文戏、轻视武戏的行业现象直言不讳,“这次比赛,武戏的分数普遍偏低,业内亟待提高认识,要知道功夫是区别专业和业余的主要特征,有些票友唱的似乎不比专业差,因为他研习几十年了,但功夫就不那么容易了,没有幼功是无法做到的。”去年国戏毕业刚进剧院的老生演员裘识称,“这次比赛除了自己的主戏《伍子胥》外,我还在别人的戏中,比如《吕布与貂蝉》、《时迁盗甲》、《巴骆和》等剧中尝试了很多不同的角色,有些甚至从脚步开始学起,对完善自己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唱了之后怎么办?
以前的演员,很多唱了一次大戏,别说龙套,就连二路都不愿意演了,对此,李恩杰说,“我们不要跟青年演员说你们不如老师,但也不是要通过大戏把演员捧起来,而是在展示自我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按行归路。”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副所长张关正则告诫年轻人应有分别掌声与叫好的能力。“我听到有些人对于票房分数的考量一项有微词,说某些人台上不行,但家里有钱云云,其实现在的演员是需要有经营自己的能力,毕竟现在各院团的情况都是人多粥少,都能唱让谁唱?这就需要演员除了唱戏还要有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但这时也应该格外清醒,要分清哪些好是不该叫的,厘清鼓励与捧场。”而北京京剧院对于人才培养也有着一整套的体系规划,李恩杰说,“对于从之前的擂台赛脱颖而出的这些‘青年领军’,我们将在今年6月推出一个全新策划的演出品牌——对抗赛。届时,24位‘青年领军’将分成两组以戏对垒,分别由杨少彭和常秋月担任队长,各队自己组合戏码及阵容,除了鼓励他们唱主戏,还推出鼓励互相搭台的政策,只要他们上配演或龙套,就会得到加分。”
青年演员感恩语录
沙霏(程派青衣):排练中,已经70多岁的李文敏老师每次必到,而且两个小时的戏次次都会排到3个多小时。
刘婷婷(老旦):琴师老师每天到剧院都会给我打电话,说来找我吊嗓吧,天天坚持,连续一个月。
王昊(花脸):我们能创造的价值与前辈学长肯定没法比,但大家却都不计成本地支持我们,为了舞台效果,张凯师兄冒着被损坏的危险,把自己压箱底的文玩折扇借给我使用。(记者 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