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国有着不少的超级手艺,说起京剧,不能不提它的主要伴奏京胡。京胡制作的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延续数百年。北京城里有一位制京胡的老师傅,名声远播,外界盛传,得到他的一把京胡,就好像得到齐白石的一副水墨画。京胡这门老手艺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院内,有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视野之内全是竹筒竹竿,和各式工具。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间陋室,却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探访。

马鑫,北京戏曲学院的一名京胡教师,家中所有的京胡都出自许师傅之手,只要一有空便会来这里修琴,试琴。

许学慈是北京城里有名的制琴匠人。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姜凤山,他所用的京胡,就出自许师傅之手。15岁开始学做琴,如今已81岁,从青丝到白发,许学慈60多年与竹子为伴。

 京胡,原名胡琴,因为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改名京胡。看上去它就是一个筒子,一根担子,还有一对轴子。在外人眼中,似乎只要把他们安在一起,再配上两根弦就能制成,但遵照中国传统的经验,把看似简单的东西做精做好,更考验功夫。

许师傅做的琴,大多选用福建和江西的紫竹。选好的担子要先烤直烤干。说是烤直却又不能绝对直,而是要给它留一个弧度。

烤好的担子,要用烧热的铁棒穿出孔,这样,担子的准备工作算初步完成。筒子则要麻烦些,需要先用工具加工得薄厚合适。什么才算合适,没有固定标准,全靠听。

京胡

别看这些京胡长得都差不多,但每一个对应的是不同的调门。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筒子的薄厚,担子的长短。接着要做的是把打好孔的筒子和担子安在一起,这是一个既耗时又细致的活。因为衔接要严丝合缝,所以只能慢慢地磨,再一遍遍地试。

蒙上蛇皮,涂上清漆,安上轴子,最后上弦,每一个步骤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许师傅不知重复了多少遍。从中,他也摸索出许多土办法,包括用粉笔涂抹担子和轴子的接口,好让他们对的更紧实,以及涂抹肥皂来润滑等等,但他说,这些都只是小窍门,做出一把好琴,靠的是时间。

这样的时间活,从这张陪伴他近四十年的桌子划痕中,便能看出。还有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具,岁数也有三十好几,在手起手落中见证着这小屋内外的时代变迁。

胡伯泉爷爷是原北京京剧团里有名的琴师,他和许师傅相识时,两人都还是20多岁的学徒。

如此精湛的手艺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如今,精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能够静下心来学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好在,从小看爷爷做琴修琴的许易东,继承了老爷子的这门手艺。

墙上挂满的这些牌匾,都是许师傅六十多年,一心做琴的最好回赠。其中,琴迷们送给他的琴魂二字,许师傅尤为看重。退休后,他选择继续留在这间小屋,和孙子一起与竹为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