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在于观众对它越熟悉越感兴趣。从早年就有“生书熟戏”之说。听书,都愿意听新内容,熟了就不想再听了,因为说书只是语言表达。听戏(当前称看戏)却不然,很熟悉了,还想再听。一出好的传统戏,演了百十年,观众看了大半辈子,仍然不厌其烦。京剧,是在我国流行最广的全国性大剧种,既得到听评书
、了解故事的享受,还能听到优美的唱腔,看到动人的舞蹈、武术,从演员的面部化妆、头上的饰物、身上服装、舞台上的景物,感受到视觉的美丽,这都是其他艺术所难媲美的。另一方面,戏曲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教化作用,过去就有“说书,唱戏劝人方”之说。
没有吃过梨子的人,不以为梨子好吃,吃过之后,知道其香甜酥脆,便会对之感兴趣。没看过京剧的人也是如此,看过之后,便会被其中的特色所吸引,由此欲罢不能。有些过去不了解京剧的人,偶听一次,会被其中一句好听的唱腔,一个优美的动作所吸引,便想再听再看一次,继之还想学下来,还想再听再看、看看别位名家是如何表现的。因为京剧中有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各有特色。久而久之,原来不熟悉京剧的便成为京剧爱好者,甚至戏迷、票友。近些年有些人认为:听不懂京剧的唱与念,是疏远京剧的理由,实则过去被京剧唱与念吸引住的人,起初多是被其中好听的腔调所打动,后来为学唱腔,才找词句细细斟酌的。
也有些对京剧不了解的人,尤其是外国人,往往先被剧中人面部化妆和身上服饰所吸引,从而了解戏曲的独到之处:演女性人物的旦角,脸上贴“片子”,可以改变面部形象,使瘦脸变胖,胖脸变瘦;小脸变大,大脸变小。通过化妆扁鼻梁变成高鼻梁;演粗犷的男性人物的净面,脸涂抹得五颜六色,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细一了解,从这些图案里,反映出为人的忠奸、性格的善恶;服饰上,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具有刺绣工艺价值,不同的色彩,也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心情、处境。而这些都是历代艺术家循规蹈矩,精心设计出来的,都是有的放矢的心血结晶,由此对京剧的爱好,必定更深一层!
近些年,京剧在国内不够红火,主要原因是失去应有的魅力,尽管熟悉京剧是爱好京剧的基础,可是近些年所能看到的戏,只那么几出,翻来覆去,犹如“文革”期间,只演八个“样板戏”演得过多,也会使人腻烦,再则是演员功力不够,演不出魅力来。过去旦角有“四大名旦”;老生有前后“四大须生”的七大流派;净行有金、郝、侯、裘四大流派;武生有杨小楼的“杨派”和继承得力的孙毓堃、李万春、高盛麟、李少春、厉慧良,又各有发挥;小生有近年仍流行的姜、叶两派。有些观众认为大将出场后表现整顿戎装的"起霸"动作过于浪费时间,其实那是因为表演“起霸”的演员缺乏功力,显示不出魅力来。京剧前辈武生名宿李万春先生,却就在一出“起霸”里,得到七、八次“满堂好”。所以说魅力是京剧兴旺的保障;演员必须把魅力体现出来,我们的京剧才可以吸引忠实的观众!
(摘自 《中国演员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