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美韵”是世人对京剧大师奚啸伯开创的奚派唱腔的赞誉,曾有戏迷形容听奚派的演唱似乎有一股淡淡的麦香弥漫在周围。作为奚啸伯的再传弟子,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但他并不拘泥于一门一派,而是独辟了“奚”径。
两次“脱胎换骨”
出生于河北晋州的张建国,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对表演艺术有一股灵气,五六岁时就学会了不少京剧唱段,别的小孩学歌谣、唱儿歌,他却念起了京白韵白。“我第一次看戏是在四五岁的样子,就喜欢上了,虽然不懂内容,但这种美感让我入了迷。我五六岁开始学唱,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在全县唱样板戏了。”
14岁那年,张建国如愿以偿地考进了石家庄地区戏校。14岁的孩子胳膊腿儿已经有些发硬,张建国忍着筋骨的疼痛,玩命地补习“童子功”,谁知3个月的试办期刚过,就遭遇“倒仓”。金嗓子消失了,他只能演演小配角和反面角色。为了尽快恢复嗓子,他尝试了各种办法,听人说口含黄连管用,他就真的天天将黄连含在口中。可能真的苦尽甘来吧,他的嗓子一天天好转起来。
1984年,已在石家庄京剧院工作的张建国正式拜奚啸伯的得意门生张荣培为师,系统学习奚派艺术,这一年他25岁。
师傅爱徒如子,要求也格外严格。张建国原来不甚规范的唱腔、念白以及身段,都要“脱胎换骨”。“说从头学起,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而且我那时已经将师傅看来错误的唱腔、身段都形成了习惯,所以改起来特别难。在跟师傅系统学习的两年多里,我们经常说戏到深夜一两点。回家的路上,有车不骑,边推车边背戏。有时候到了家还没背完,一定得背完才能进门。”张建国说,他现在的成绩,全赖当初师傅教得扎实。
虽然是奚派传承人,张建国却并不拘泥于流派。“我先后学习余、谭、杨、马等各个流派。在表演上,我学习马连良的潇洒飘逸;在塑造人物上,我学习周信芳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所以,我后来饰演的角色,你很难说那究竟是谁的戏,只能说借鉴了哪一派的艺术风格。”
因救场一炮而红
张建国的走红颇具传奇色彩。他30岁那年,上海一场演出的主演意外缺席,主办方的经纪人曾看过张建国的彩排,对他印象深刻,因此想到请他来救场。张建国接到邀请后,匆匆收拾好靴包,买了一张硬座火车票,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担任配戏的是上海京剧院一团,对于这样一个年轻人,人家开始并不买账——“张建国是何许人也?没听说过。我们上海京剧院是金饭碗,怎么能乱盛菜啊!”没想到,彩排的时候,张建国一亮嗓子,举座震惊。第一天演出《白帝城·托孤》,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接下来的几天,早上5点剧院门口的售票处就排起了长队。第三天的大轴《乌盆记》将演出推向高潮。全剧演完,观众请求他再加唱一段。他清唱了一段《失街亭》后,观众还是不肯走,一直待他谢了5次幕,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上海一炮而红后,张建国不仅接到了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也收获了白玉兰奖、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戏剧大奖。
进校园亲近观众
1993年,张建国调入国家京剧院。2001年起,国家京剧院青年团改称三团,张建国出任团长,这意味着从此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如何经营、管理好剧团,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向社会推广,都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张建国相信,京剧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将要进入博物馆,它是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国粹如何在新时代繁荣发展,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受,是张建国一直考虑的问题。
2004年,张建国在中国政法大学进行了第一场座谈会,从而拉开了“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序幕。近50天的时间,张建国带领三团在全国16所大学进行了23场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一些精彩的传统大戏和折子戏。那次活动是之前历年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
时至今日,张建国带领的国家京剧院三团每年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演出都有数十场。演出在校园的受欢迎程度超乎他的想象,每次演出,学校的礼堂里外都挤满了学生,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惊喜。“有人觉得年轻人即便要看戏,也是看新戏。事实恰恰相反,大学生反倒更偏爱传统的、有着历史情节、藏着文化底蕴的老戏。”直到现在,想起一次次校园演出时的热烈场面,张建国还是激动不已。“京剧艺术走进校园,就是为了争取这部分观众。大学生若能喜欢上国粹,我们演出市场的潜力该有多大!”
经典剧目也需完善
对于京剧如何创新这个老问题,张建国的观点是,创新要建立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之上。“传统经典也需要变化,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这样的提升不应该是大拆大卸,而应该是完善和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张建国说,对于继承下来的老戏,应该新演。“所谓新演,是要融进我们新的思想,在唱词上更加完善、提高,在保留京剧艺术特色的前提下融入时代气息。京剧要做的不是用现代化的舞美和3D拼命追求并呈现时代感,而是让时代感真正融入表演之中。”
对于融入时代感的表演,张建国也有自己的心得。“舞台上,很多演员非常动情,经常把自己唱哭。我认为,演员在台上应该进入角色,但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舞台上,所以要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哭。”张建国的表演方式与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演剧方法不谋而合。
在张建国看来,京剧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模拟生活,追求形似,而是对生活高度提炼、加工,进行夸张、装饰和美化,追求神似。传统京剧的舞台上十分简洁,或一桌两椅,或空空如也,根本没有多少布景道具。但通过演员一举手一投足的虚拟表演,观众随之被带入特定的戏剧环境,或是闺房居室,或是金殿大堂,或是高水峻岭、茫茫江河,或是千军万马厮杀的血腥战场。
张建国主张的“老戏新演”,从以人物为主线改编老剧目开始。“老戏《三国志》中,诸葛亮是最为大家熟知的,我们计划编排出8部戏来展示这个人物,展现他生命中的重要时段和代表事件。”去年,张建国连演了《武乡侯》系列的前三部,第四部也在创作日程中。
张建国坚持不用大制作,而是利用传统京剧的形式来演绎,新在剧本和唱词。“老的三国戏,有的非常经典,但有的场次就很‘水’。没有很好地用文字描述出来,重新编排需下文字推敲的功夫,再将时代感融合其中,使更具文学性的新戏不失老味道。”(记者 刘淼)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