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韵代代传 弘扬国粹写春秋
——记陕西省京剧院副院长、余派老生演员张强
作者:苏德安 王立建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在陕西,京剧是“小剧种”,陕西人认可的“大剧种”是秦腔。怎样使京剧受到陕西人的普遍欢迎、接受,是摆在陕西京剧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多年来,陕西省京剧院一直试图解答这个难题。创编有陕西地域特色的京剧是他们提交的一份答卷,这份答卷取得的成绩是不错的。《风雨老腔》、《铜牛记》这两部兼具京剧和陕西地域特色的戏非常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上述追求和成就,张强在这两部戏中都有出色的贡献。

现代京剧《风雨老腔》

现代京剧《风雨老腔》剧照

《风雨老腔》是陕西省京剧院2008年创作的一部有地域特色的新编戏,讲述的是老腔艺人在传承老腔艺术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辛酸,展现了老腔世家的爱恨情仇故事。“老腔”艺术发源于陕西关中华县一带,在当代已鲜有年轻人问津,面临着断代的困境。该戏以京剧的表现形式呈现了老腔这一曾经的民间艺术。张强在戏中饰演具备典型的陕西关中人粗犷豪爽、热情奔放性格特征的李水龙。剧情一波三折、矛盾重重。在父亲打擂失败、咳血身亡那一刻,李水龙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他用计混进仇家,学习老腔,找机会为父报仇。之后他遇见了善良的秀英,为秀英对他的悉心照料所打动,两人渐生情愫。他曾想因此放下仇恨,化干戈为玉帛。但是,在关键时刻,一念之差,他做了让他后悔终生的事情。本剧由恨转爱,由爱导致心灵徘徊,再到最终的痛,痛定思痛,发人深省。在塑造李水龙这个人物形象时,张强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从细节处入手,让大家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心情。追求形似是浅层境界,追求神似、把人物演出灵魂,才是艺术的高境界。张强做到了。他的“李水龙”是用心与观众交流。他相信:只要演员用心去感受了,观众就一定能够感觉得到。

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铜牛记》

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铜牛记》剧照

2014年,张强参与了陕西省京剧院入选中国京剧节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铜牛记》的创作,他饰演县令李行言这一清官、谏官。《铜牛记》故事梗概如下:唐宣宗大中年间,万寿公主即将出嫁。各方官吏争送贺礼,泾阳县令李行言囊中羞涩,被送礼大潮裹挟,将一尊恩师所送的鎏金铜牛作为贺礼送进宫中,以贺皇家婚典。不料,被宦官刻意解读为鎏金铜牛意在讽喻影射圣上的戒奢昌俭与鎏金铜牛一样是虚有其表,表里不一,一场轩然大波由此而起……该剧运用诙谐、契合当代普通人审美观的叙述风格展现中国古代官场众生相,很能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如书吏说老爷“不太会……混”,借今喻古的诙谐令观众大呼过瘾。李行言那句“做买卖做号,做官做道!摊上一个混字,该是何等样人?”又引发观众无限感慨和对当今官场生态的期待。李行言危急关头冒死向皇上谏言,获得了赦免和升职的结果,给观众一个很大的惊喜。该剧的叙事行云流水般流畅,各环节自然而然过度,到最后的铸铜牛台一节达到全局的高潮。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看似很平淡的情节中衍伸出了非常厚重、正向的官道价值观。这是该剧的优势和最精彩之处。“知常曰明”。李行言是个智慧的县官,不只是个清官。第一,他不屑于用官位和利益作交易,“非不能也,乃不为也”。第二,他秉承的做官原则是:做官做道。“官拜几品从不问,一世清名留余荫。黄金万贯非我愿,只盼百姓少清贫”。这两点一破一立,相互支撑,相互为用。解读官员的官道很到位。这种官道是正能量的,在当今的时代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张强对李行言的塑造非常成功,他把这个人物为官的清廉、刚正、不阿谀权贵通过唱、念、做、表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铜牛记》

《铜牛记》赴天津参加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现场照片

天津光华剧院2014年11月12、13日的《铜牛记》演出场面热烈,观众反响强烈。演出结束后观众长时间伫立舞台前,鼓掌,要求返场加唱。张强满足了热情的天津观众的要求。2014年12月16日,作为陕西演艺集团京剧惠民演出周的打炮戏,《铜牛记》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也获得了西安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有位观众从天津到西安,看了两场《铜牛记》,还特意托人找到张强,请他在戏票上签名。《铜牛记》内容接地气,传递社会正能量,演员表演出色、到位,是该剧成功的主要原因。

作为老生演员的张强多才多艺,除本行之外,他对打鼓、拉京胡也很在行,在书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铜牛记》演出中,他现场书写“铜牛台”三个大字,给了现场观众一个很大的惊喜,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张强

立足陕西做京剧,为了京剧的辉煌未来而奉献,张强等陕西京剧人矢志不移地前进着。通过他们多年的努力,现在,陕西的京剧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看京剧。本地的戏迷对陕西省京剧院非常认可。

张强,陕西京剧人,加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