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参加学院工作之初,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对教学工作不太适应,因为教学与演奏有着很大区别,琴师不等于教师,一名好的琴师未必是一名好的教师,但一名好的教师必须是一名好的琴师。为了尽快提高我的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我决心向众多的老师们和同行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专业技法、唱腔技巧及表演技能,以此丰富自己。不仅向同行学习,还要多方面、跨行当学习,博采众长。向其他专业的老师学习鼓点、三弦、月琴和向表演老师学习唱腔,先学习然后再教学生。随之我制定出来一些教材和方法,到后来我总结出教学必备的八种基本条件。我把它提炼成八个字,就是"唱、拉、打、讲、准、稳、展、活",我曾在《戏曲艺术》院刊上发表相关的论文。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唱"就是我教学生时先给学生唱;"拉"是给学生示范演奏"打"是我用鼓点领奏,因为我们演出时必须和鼓点配合,你不引领学生认点,他在实践当中就会受限制;"讲"是讲一些伴奏的规律、伴奏的方法,演奏时应该知道的一些伴奏常识;"准"是准确的计划,不能由着教师随心所欲,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稳"是稳步前进,一步步按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采取合适的方法;"展"是内容扩展,举一反三;"活" 是因材施教,方法各异。
除了这八个字,我还发表了一篇论文,是关于"京胡教学八法"。八种方法分别是"粗教、细教、横教、竖教、重点教、对比教、联合教、放手教"。"粗教",就是粗搭架子,增强感性。"细教",就是示范演奏,教会技巧。"横教",就是归纳要领,指导学习。"竖教",就是贯穿前后,反复加工。"重点教"就是针对问题,重点提高。"对比教",就是对比讲解,启发诱导。"联合教",就是联合教研,统一合成;联合教研不仅包括音乐系本身各专业的合作,而且包括和表演系老师的合作,我们一块合作,一块备课,这样专业互补,教出的学生质量非常高要继承发展我们的戏曲艺术,就要出人才,就要靠各专业的合作,才能锻炼人才。"放手教",就是放手自学,画龙点睛--让学生先自己琢磨,因为他们已经是大学生了,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有能力和演员对戏;教师采取"放手、验收、辅导、提高"的措施。这八法,可以说是我五十年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也是我在教学上的一点贡献。
对于传统的东西,很多人缺乏理论分析和概括能力。比如说咱们戏曲学院出过好多人才,人家要是问人才到底怎么出来的,有部分老师就说不出来。其实就是靠老师的合作,靠教学方法。过去我们各系专业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像李维康那个班,也就是表演58班,和我教的音乐专业60班,这两班的学生就合作得非常紧密。在教学开始的时候,都是两系的系主任来下发任务,两系合作来定计划。表演系在这学期教什么剧目,剧目单首先交给我们音乐系,两边同步教学。到一定阶段,快要实习了,就坐唱(也就是不加身段,专门练习唱腔)。把唱腔弄好后,再统排,统排完以后响排,然后才是彩排,最后才是演出。这一出戏要想成功演出,要经过这么多阶段,采取很多措施,实在不容易。随着长时间的磨合,表演系和音乐系的同学自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音乐系既能够提高效率,又能够增加实践,提高技巧。如果只是教学而不参加实践,是不行的。在课堂里学习的只是一部分,实践是课堂的延续。这种合作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并发展下去。
除了和表演系合作,我们音乐系内部也非常重视合作。一个戏的计划出来了,教研室责成文乐、武乐共同研究分配剧目教学,使剧目不至于落空。在教学措施上,我把它总结为两种方式"独立性"和"配合性"。"独立性"就是我们根据音乐系自身的基本功,从不会一直到会,不断提高,这是循序渐进的一种方法"配合性"就是要配合表演系。在选择教学剧目时,既要能提高文武乐技能,又能和表演实践配合。这两方面结合,学生发展就比较全面,既有基本功底子,又具备实践经验。
我写过一篇论文,叫做《京剧器乐在教学中的八种关系》。
第一是"选才和育才的关系"。选才要选好苗子,育才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出好成绩。
第二是"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如果只教学不实践,等于完成了一半。
第三是"基础课与成品课的关系"。基础课就是基本功,一些技巧必须很好地学习。成品课,比如伴奏一个剧目,老生、旦角、花脸、老旦、小生的每个剧目都是成品。你有好的基础,基本功扎实,才能伴奏好成品的东西,这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
第四种是"单项课和弦合课的关系"。比如京胡、二胡、月琴、板鼓等单独授课叫"单项课",各种乐器大家一起合奏完成一个剧目叫"弦合课"。一出戏计划定好,各种乐器分头教学,快完成的时候,责成一位老师来合成。比如月琴老师和京胡老师在教学中肯定有不一样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在响排时出现就不好了,因此要在弦合课上把这些东西统一起来。
第五是"演奏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你掌握了自己演奏的琴,但是不知道和你合作的鼓的鼓点,不知道演员每个行当的特点,也没法完成伴奏。这都是伴奏必须要知道的相关知识,必须要学习了解。
第六是"正规课与即兴课的关系"。正规课是按计划上课的内容,即兴课是老师给你一个没学过的剧目,让你用学过的相似技巧来完成。即兴课是增加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增强学生的灵活性、适应能力,让学生处处都得学。
第七是"主课和副课的问题"。过去学生都有副课,比如学打击乐板鼓的,副课给他开设扬琴课,学京胡的副课开设笛子课或者唢呐课,学京二胡的副课开设京胡课。例如我原来教的60班,就是张素英、林宗提那个班,京二胡的副课学京胡。我的学生白宝珠主课是京二胡,给她开了副课京胡课,使她在演奏京二胡时,能体会京胡的演奏手法,知道怎么和京胡细腻地配合好。这样能利用副课补充主课的不足,增加自己的能力。在她举办的音乐演奏会上,她既能演奏京胡,又能演奏京二胡,非常成功。
第八是"主课和其他各学科的关系",其他学科也包括文化课。咱们学院有的学生不太注重文化课,实际上要是不学好文化,那到头来只能是一个匠人,艺术体会绝对不会深人。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本身是中国大学经济系本科的毕业生,因为家庭的熏陶,上大学时经常为京剧伴奏演出。1941年正式拜当时名气很大的著名琴师耿永清先生为师,学习京胡及昆曲艺术,后进人京剧界成为专业琴师。到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后,我利用已有的文化基础,自己总结一些东西,写一些教材、论文,如果没有文化底子,就做不到这一点。从学院建立那天起校方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因为不注重文化到头来会害了自己。以上总结的这八点非常重要,认真执行就会出成绩,丢弃了就得打折扣。
除了讲求方法,要想出成绩,还要靠我们对教育的挚诚。我可以说,我初步做到了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对学院教学工作的安心,对同事合作时的虚心,还有对学生上课时的耐心,否则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做学生思想工作时的交心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也很重要。靠这几点,我们才能出人出戏,把好的传统剧目学到手,传下去。
2011年12月22日,吴炳璋荣获第六届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为其手持话筒者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左)
吴炳璋先生与姜凤山先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