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我是不认识的,素未谋面,不知其性。可“红豆”我又似认得的,其“缘”大概就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吧。我从电视里偶尔能看到他,一脸书生气,话不多,轻声细语的。出言很客气但不落俗套,儒雅内敛而不卑不亢。这与我想象的“红豆”大不一样,恕我直言,我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面”,以为他或是一副神神叨叨的邋遢相,典型的“搞电脑的”(当然,我不想因这么形容而得罪搞电脑的,也可理解为不修边幅);或是打着传统文化大旗追名逐利的“文化奸商”。可,我错了。
我这篇文章想说的是我们这一代“新戏迷”。就是现在二、三十岁的或更小的戏迷群体,之所以“新”是新在了我们感知京剧的环境上,当然网络首当其冲。换句话说,我们“新”在了认识京剧的方法上,除此之外我们也就没什么可称“新”的了。
如今,四十几岁的人少有看京剧的,让文革耽误了;五、六十岁的人热衷“样板戏”,让文革训练的。而全面认知京剧,尤其是看传统戏的要看“古稀”老叟和“弱冠”顽童了,在这些戏迷中,老人们是从传统里一路走过来的,对于他们,传统艺术京剧是一种“怀旧”;年青人是从繁杂的时尚间解脱出来的,对于他们,传统艺术京剧是一种“回归”。
我们这样的年龄,如果单单痴迷上了戏曲,那是要被当怪物看的,我们有着与京剧本身一样的尴尬,就是被人尊重但无法合群。我还记得我在校庆时唱戏的情景,报幕员说:“下面,请听京剧选段…”台下所有人都抻长了脖子等我出场,而当我刚唱第二句时,台下就已经没人观注了,我还能听到前排的人说“怎么还没唱完?”的询问。
网上有很多戏迷,而且我的同龄伙伴也不少,有的能拉、有的能唱、有的收藏、有的写作,当然更多的是“侃家”。凭着对某戏某角某演员的一知半解,能聊上一个星期不换话题。有时京剧本身已不重要了,而为议论而议论,为抬杠而抬杠的事屡见不鲜。
京剧“追星族”们为了捧自己的偶像就不遗余力的贬别人的偶像,从挑剔演员的扮相到揭批大师们的私隐,从对事争到针对人,有时基本的论据都是以讹传讹更哪堪艺术的严肃性?京剧无形间变成了被娱乐的对象和话题。
还有一种“媚雅”的,不为弄明白京剧是咋回事,就为让人觉的有学问有文化够民族主义。这一类满口玄而又玄的“真谛”啊、“变革”啊、“振兴”啊,实际上只对“男旦”会不会导致同性恋这样的话题感兴趣。
京剧不是“有钱阶级”和“有闲阶级”的玩物,也不该是尘封于世让人供奉的“老人艺术”,更不该是娱乐头条的炒作。
幸而有“红豆”这样的新戏迷们,用行动去树起一面灿烂的旗帜,有青春去守望一片古老的阵地,用网络联系着我们天各一方的年轻的心。
“红豆”们是可爱的,可爱在他们的不厌其烦的劳动上;“红豆”们也是可贵的,可贵在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也不是自以为是的胡凿乱改,而是那份宽容,像京剧艺术本身一样的博大和宽容。
这就是新戏迷的新形象,这就是我们可以展望的京剧的未来。
本贴由裘迷于2002年7月23日20:02:01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