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京剧形成之功臣 传承民族文化之灵魂
——简评《同光十三绝合传》
李林悦

以京剧形成初期的13位表演艺术家为研究对象的人物传记——《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是著名戏曲剧作家、评论家张永和费时一年零四个月,参阅了几十种资料的一部呕心之作,并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作序,清史研究者阎崇年题签,汇聚了这3位耄耋名家的墨宝,可谓是辞藻俱珠玑,谈笑皆鸿儒。

张永和忠于传统,挚爱梨园,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解尤为精通,几十年如一日地立足于戏曲艺术创作和研究的第一线,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始终秉承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态度,从京剧之源头去探究京剧的传统,如浪里淘沙般对原有资料进行仔细地研究梳理,归纳总结,写作出《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从而揭开了遥远而卓伟的13位京昆表演艺术家的神秘面纱,溯清历史原貌,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今的社会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张永和不仅是戏剧研究家,更是大剧作家,善于讲故事,因此,其所著之书笔触风趣幽默,叙事简洁凝练,故读来轻松诙谐,毫无枯燥之感,故而得到戏迷朋友的热爱。

“同光十三绝”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13位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合称,其中包括11位杰出的京剧名伶和2位昆腔亦兼皮黄的名家,而这13位身怀绝技的表演大师也因在一幅彩色戏装写真画上显露真容而流芳至今。《同光十三绝》图是由晚清著名人物画师沈容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全画长达丈余,其中生行6人: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小生徐小香,武生谭鑫培;旦行5人: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老旦郝兰田和昆旦朱莲芬;丑行2人:京丑刘赶三和昆丑杨鸣玉。十三绝所囊括的剧目有:《文昭关》、《群英会》、《八大锤》、《空城计》等。这幅图不仅可使后人见演员真容,还可使后人了解京剧形成初期时舞台上最受观众喜爱的剧目、服装扮相,甚至手中的道具、脸上的表情。在当时尚无照相机等影像设备的情况下,此图所描绘的一切都异常珍贵。

提起京剧的诞生,便不得不提徽班进京一事。徽班汉剧又是如何衍变成京剧的?画中的这13位名伶皆是徽班进京后将徽调、昆腔逐渐京化,直至衍变发展形成京剧的13位功勋卓著的奠基人,若无他们,便无京剧。至今,大多数人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张永和在《同光十三绝合传》中,对京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做了详尽细致的注解。

《同光十三绝合传》参阅的研究资料、书达几十种,可谓是呕心沥血、费时竭力的一部作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戏曲演出虽火爆京师,但戏曲演员仍属三教九流之阶层,无人专门为伶人作传,因此这13位名伶的生平事迹极为繁杂,且众说各异,加之年代久远,找起材料来,委实令张永和叫苦不迭,又需一次写清13位传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作者只得大浪淘沙般从众多书中摘取一两句可用之语,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逐步推理,才能弥补上传主空缺的资料,其对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严谨敬业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可以说,以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那一代艺术家,打下了中国京剧的坚实地基,搭建起京剧的钢筋铁骨,继而又有“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将京剧发扬光大,方出现张永和这一辈优秀的戏曲剧作家、研究家,这些兢兢业业的京剧人无不是受到前辈的耳濡目染,于潜移默化之中,将民族精神、文化意识谨记于心。作为青年文化工作者仍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传承前辈衣钵。守住民族传统之根,弘扬民族文化之魂,实乃我辈大任也。

同光十三绝合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