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因被一位26岁的话剧演员歧视没文化,荀派艺术家孙毓敏赌气看了40年书,写了40年随笔。前天,孙毓敏在西单图书大厦为戏迷读者签售刚刚出版的90万字《孙毓敏随笔集锦》四卷本。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北京戏曲艺术基金会也联合为其主办了学术研讨会。虽然迄今已出版十余部著作,但孙毓敏还是自称“像新凤霞一样没文化的业余作者”。

戏剧评论家傅谨称:“戏曲演员中可以写文章的不止孙毓敏一人,但她是难得的敢于仗义执言的。”此次出版的随笔集中,《有关“京剧新流派尚未止步”的新思考》、《一个演员对导演的希望和要求》、《我反对高票价的理由何在》等颇有见地的文章足见这一点。而文章中除了直面戏曲现状的建言,更有其日常观剧的随笔,以及致力“荀学”理论建构的思索和日常生活的感悟。虽然已经75岁高龄,可孙毓敏的文笔一如其从事的花旦艺术一般活泼俏丽。

当年在河南工作时,孙毓敏曾被省话剧团一个26岁的话剧演员奚落,“我们至少是高中毕业才能考取,不像你们京剧演员,从小练功,没文化。”孙毓敏赌气自修了大学语文,《新华字典》也翻了两遍,“我从小就重视文化,很少写白字,还去西单图书馆当义务服务员,因为服务一天每周可以多借5本书,所以看过大量世界名著。中专毕业后,我就在荀慧生京剧团当小通讯员,用"凌云"、"张超"等各种听起来像男孩的笔名写各种小报道练笔,比如"荀慧生京剧团在邯郸演出大获全胜",其实主演就是我,所以不能用真名。”后来为了争这口气,孙毓敏专门去奚落她的小演员所在的河南省话剧团去讲课,还在黑板上大秀行书。

多年来笔耕不辍,孙毓敏的读写习惯也得益于恩师荀慧生,“荀大师是农民出身,但他写了48年日记,后拜师吴昌硕,每日画画,更凭借在《丹青引》中现场绘画而跻身"四大名旦"行列。”跟随荀慧生研习荀派艺术5年,但给孙毓敏的影响却余音袅袅……“荀大师的日记其实就是一部从民国到当代的京剧史,这种写日记的习惯我也坚持了多年。”如今,孙毓敏每周最少写两篇文章,每晚更是让书引导自己入睡,就连最时尚的微小说她也买来合订本阅读。“一个字都不认识的新凤霞都坚持写,我更不能放弃。”

孙毓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