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封底
2014年伊始,《我的祖父马连良》、《马连良画传》等书作者马龙的新作《听歌想影话梨园》一书,由团结出版社发行了。乍一听这书名,我想到的是民初京剧剧评家张豂子的《听歌想影录》,以为是评论类的书。及至看到封面的副标题“马连良长子马崇仁八十年亲历,讲述一代京剧名伶的台前幕后”两行字时,才知道这是马崇仁大哥艺术实践的真实回忆。说到崇仁大哥,他的戏我看的可是不少,从1954年7月第一次看他在黄元庆的《挑华车》里的岳飞开始,到《群英会》的阚泽、《四进士》的杨春、《淮河营》的李左车。《恶虎村》的大大个,1956、57年4次看他的《叭蜡庙》的费德功……知道他虽不是主演,但是老生、武生、架子花、武花都拿得起来,肚子里宽绰,是有名的“戏包袱”,音配像工程的大功臣。由他排演、指导、担任舞台导演的音配像,达400部之多。好多冷戏、老戏,如果没有他的指导,配戏的年轻演员根就不会。“文革”期间,崇仁大哥住白堆子北10楼我父母住11楼。我母亲是那里的居委会主任,崇仁大哥的夫人满羡懿女士也在居委会工作,她们每天都会见面的。知道这书是崇仁大哥的回忆录,倍感亲切。
马龙是崇仁的侄子,书是崇仁口述,马龙记录整理加工写成的。但全书都是以第一人称从崇仁本人的角度写的。读来有一位长者娓娓而谈对你聊天的如坐春风之感。我先看的马龙撰写的后记“我的大爷马崇仁”,惊异于马龙的文笔更加京味十足的口语化。马龙回忆了童年时去白堆子大爷家中的欢乐。从阜成门到白堆子的7分钱汽车票,也勾起了我会心的微笑。看了这后记,更加引我读这书的渴望。
全书共43节,282页。从开场白开始,我就深深感到崇仁大哥的平实质朴为人低调的风格。这本书和我以前看的京剧名家回忆录最大的不同是敢讲真话。很多梨园人物的言行,在以前的著述中,闻所未闻。如对雷喜福的看法;对叶盛兰、袁世海之间的矛盾和他们一度想脱离中国京剧团重回马剧团而遭批评;对李万春的艺术和遭遇;对梅马之间的往来;对马连良先生的自港回归;盖叫天在天津演出得倒好,他却在台上当场批评观众;北京人艺排演雷雨,台上周家大客厅是参考了马家客厅的格局、布置;文革后马家“落实政策”的真实情况等等,很多轶事,都是我第一次见诸文字。这对关心、热爱京剧事业的戏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翔实的珍贵资料。
全书涉及的近代名伶如梅兰芳、雷喜福、侯喜瑞、李洪福、李洪春、李万春、李少春、叶盛章、叶盛兰、刘宝全、言慧珠、高盛麟、王和霖、王金璐、罗慧兰等多位,直到李世济、张学津。有的写得很充实,有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却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物。
由于崇仁曾跟随李万春演出长达近10年之久,所以书中写万春的地方不少。在看到文革后万春回京首演《闹天宫》的文字时,不尽令我潸然泪下。
另外,这书里对京剧应该怎么演、马先生在京剧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服装的改革、甚至龙套的重要都有恰如其分的阐述。看到书中引马连良先生的话“咱们不能让古人说现代的话,不能忘掉当时的社会局限性、历史局限性和人物性格的局限性”时,不由我想到网上有人提出的某某戏没有“时代感”的话。马崇仁先生今年已经91岁高龄,仍在极度关心着京剧事业。他的视力不好,我想像到,一位耄耋老人,拿一木凳,坐在电视前,把脸几乎贴在屏幕上,看着空中剧院播出的京剧。忽而摇手说:“这儿不对!”这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啊!
喜爱马派艺术的戏迷们,关心梨园轶事的朋友们,从事京剧事业的青年演员们。这书值得大家一读!
本贴由老田2014年1月17日15:09: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