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仿佛是隔了几个世纪的古代贵族。精致奢侈而又陈 旧遥远。看戏,永远是老人们的痴迷。在公园,到处可见些退休的老人在简陋的凉亭里,在 单调的二胡伴奏声中,咿咿呀呀沉醉不已。我们作为年轻人,除了感到惊奇就是无法理解, 不理解戏剧里面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征服并牵引人的心。今天的剧场里面,年轻人是寥寥无 几。究竟是年轻人远离了戏剧,还是戏剧远离了青年观众?年轻人处在一种被动的、有待开 发的本色状态,一直未曾有过主动接近戏剧;而戏剧在有意无意之间也忽视或疏离了年轻人, 导致了今天青年观众的大量流失. 怎样才能使年轻人喜欢戏剧呢?大家不妨各抒己见。
本贴由珠帘寨主于2001年4月22日20:15:15在乐趣园〖戏曲文化论坛〗发表.
我以为有部分原因是青年人爱接受新的事物!
作者:虞美人
京剧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形成独特的表演体系,要去欣赏京剧艺术,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指古典文学素养)。当代人接触古典文学机会少了,审美观念也不同了,(如京剧中旦角的服装是没有腰身的,而现代女性追求曲线美),自然就不易接受离生活较远的京剧艺术了。而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歌手的装束也很前卫,成为年轻人模仿的对象,也使部分青年观众也就分流了!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京剧艺术也不例外。只不过我们的愿望是尽量延迟这个过程!
本贴由虞美人于2001年4月23日15:58:11在乐趣园〖戏曲文化论坛〗发表.
制度问题
作者:伯乐
现在演员的目的跟以前完全不同,现在演员眼中只有所谓的专家评论,以前的演员注重的是观众和上坐率。现在演戏的目的是得奖,以前是为了生存和银子。戏曲兴旺时,根据观众的喜好,随意编演,上坐好就继续上,反应不大,就弃之不顾。而现在的演员为了所谓的艺术品质,一出戏反复啃,殊不知经验不够,怎都领会不到。
最好笑的就是演员评选大赛,简直就是荒谬。以前四大名旦,四大老生是专家评的,还是戏迷评的?现在为了得奖,梅派就是捧印,马就来段赵氏孤儿,杨就是昭关或碰碑,言就是卧或白,真是笑话,人家演来几十年,积累了多少经验体会,到老才演的戏,现在的演员年纪轻轻,囫囵吞枣的硬记只是有害而无益,我听了几出借东风,张克唱得也太惨了点儿,关怀更差完全给人一种关怀在唱戏的感觉,而非孔明在借东风。李和曾就好多了,至少是给人入戏的感觉,虽然个人喜马,但至少李是演他心目中的孔明。青衣更好笑,二十来岁的演捧印,六七十岁的演春秋亭,红娘,也不怕观众笑你老妖精。梅先生老时,好象不演红线这种小姑娘的戏吧。
44年后,京剧虽不景气,但那是战争的原因,真正京剧倒霉的时候是从49年后开始,大量好的剧目都杀掉,楚汉争是愚忠,珠帘寨是黄巢的问题,芦花河是迷信等等,又为了团结不鼓励竞争,搞得梨园自梅马后的下一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亏得京剧史那本书还说什么黄金时代,使我想到现在晚会时,主持人常常说"在。。。关怀下,京剧事业繁荣似锦,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多。",根本睁眼说瞎话。梅马那时创作虽然杰出,但那是老先生的功力到了,化腐朽为神奇,跟。的领导关怀有啥关系,想一想如能把政治和京剧分开,当时创作肯定更好,至少可以欣赏到马的"娘子不必太烈性",也可看到马和谭的珠帘寨。
现在政府的介入对京剧来说就象救命稻草,但和尝不是饮鸩止渴,人才培养的公式化,搞的一些大奖赛,乃至对京剧地位的推崇等等对京剧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弊大于利。
救京剧最起码的一点就是演员和京剧界的决策者必须了解观众的需要,特别是没入门的观众的喜好,因为对他们来说对好与坏的理解和在梨园泡久了的人完全不一样。刘老爷子的看法和没入门的决对不一样,但刘曾复只有一个,门票只有一张,但没入门的有千千万万。我几位朋友开始时听京剧只听流水板,但逐渐的喜上了二六,原板,对演员的喜好一样也有变化,开始时他们非常喜欢于魁智,听久了就不喜了(不是说于是试金石,别误会)。所以了解不同层次的观众才是最重要的。
本贴由伯乐于2001年4月23日03:12:00在乐趣园〖戏曲文化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