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京剧 > 京剧名家 > 正文

李慕良 京剧琴师 李慕良

李慕良,男,京剧琴师。字孟鄂。湖南长沙人。李慕良之父李赶三,系京剧丑角。

李慕良7岁开始学戏,工老生。9岁习琴,12岁登台,被誉为奇才。15岁在长沙拜马连良为师,1935年随马连良到北京继续学老生,同时刻苦钻研琴艺,曾为言菊朋言慧珠吊嗓操琴,深得言菊朋赞赏,曾谓“我之晚年知音,惟年少慕良也。”为进一步提高琴技,1937年“七七事变”前,由马先生介绍拜在名琴师徐兰沅门下,此外对孙佐臣杨宝忠王少卿等名家的技艺兼收并蓄,从而琴艺大进,日臻完美。20岁名噪剧坛。他那烘云托月保调托腔的伴奏手法,刚劲挺秀、潇洒大方、醒耳动听的琴音,深受海内外同行及广大听众的赞赏。1940年后转为马连良操琴,他们的合作被广大听众誉为“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对马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建国后,任北京京剧团琴师、北京京剧院艺委会副主任。曾为《海瑞罢官》、《赵氏孤儿》、《赤壁之战》、《沙家浜》等戏设计唱腔。他也是资深的京剧音乐作曲者,创作了《新东方赞》、《新八岔》(用在新编古装京剧《赵氏孤儿》一剧里面)等京剧胡琴(京胡)曲牌。

李慕良琴艺的特点,首先在于他操琴从剧情、剧中人物的感情出发,所谓“拉琴拉人”,并通过独特的演奏手法、技巧来树立人物的音乐形象。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心手相印”。因此,他的演奏有深厚的感情,旋律平正大方,节奏鲜明多变,手音圆润爽朗,指法灵活有力,弓法快而流畅,尺寸严谨,伴奏、过门、垫字,结构新颖,不落俗套,与演员的气口劲头配合得极为默契。特别是为马连良伴奏,可谓是严丝合缝,声情并茂。李慕良操琴风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世称“李派”。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63年曾以“幼小喜丝竹,功成二十年。韵声长自远,意在手之先。春水流仍静,秋云断复连。翻新裁古调,歌舞倍增妍”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他的演奏艺术。

李慕良不仅琴艺高超,且谙熟京剧音调,造诣高深。他勇于革新,擅长唱腔音乐设计。他创作的唱腔,往往有很深的寓意;尊重传统程式而又不为之束缚,用音乐语言来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赤壁之战》、《赵氏孤儿》、《海瑞罢官》及现代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北京京剧团演出本)等剧中,对唱腔伴奏、曲牌音乐均有革新创造。其中《赵氏孤儿》一剧,与裘盛戎共同创造的【汉调二黄】新板式“我魏绛闻此言如梦初醒”唱段,备受海内外称颂,已成为花脸唱段中的精品,脍炙人口,广为传唱;《沙家浜·智斗》一场中的生、旦、净三个行当的背躬唱段风靡一时,旋律流畅新颖,在旦腔中巧妙地吸收了豫剧音调,全段节奏变化别致,发展和丰富了传统京剧中【摇板】和【流水板】的形式,推动了现代戏唱腔音乐的发展;《白蛇传·合钵》(赵燕侠唱)中的【徽调三眼】唱段别具一格,充分表现了剧中人物白娘子凄楚悲怆的意境,令人难忘。

李慕良在京剧的伴奏音乐方面,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创作。他在旧曲翻新上成绩斐然,以【小开门】最为突出。他为了在《四进士》中更好地配合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及动作的需要,在原有的【小开门】基础上创新,使原来简单的音调变得丰富多彩,绚丽斑斓,节奏变化对比鲜明,快弓流利酣畅,准确的为剧中人物内心变化以有力的衬托;也使得传统的【小开门】曲调得到升华,在内外行中广为流传,已成为练习基本功的必学曲目。另外,他将旧曲【万年欢】改为连续转五次调的新曲,定名为【万年欢庆】,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李慕良创作的京胡独奏曲很多,其中以《新东方赞》、《凝思曲》等最为著名。为纪念国庆30周年,他还运用京剧音乐形式创作了京胡协奏曲《长征颂》。

1982年中国唱片出版社出版了他演奏的《京剧音乐十一首》录音磁带。他还撰写了《京剧流派的产生与发展》的论文,并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访美国、香港等地讲学。在1990年5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演出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为庆祝他从艺60周年并展示他优秀作品的“李慕良作品音乐会”,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取得很大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观看了首场演出并接见了李慕良,为推动京剧音乐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李慕良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京剧院办公室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

李慕良的学生遍及各地,均有所成。长子李祖铭,中国国家京剧院琴师;次子李祖龙,北京京剧院净行演员。

2010年去世,享年93岁。
李慕良便装照
出生:1918年,农历戊午年
逝世:2010年2月28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十五日,25分

人物分类
京剧 琴师

本文《李慕良 京剧琴师 李慕良》地址:https://www.xiquwenhua.com/jingju/renwu/2030.html

上一篇:李门 京剧琴师 李门 下一篇:李荣岩 京剧琴师 李荣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