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实话,“文革”前我并不知道李月仙,恐怕是没有看过她演的戏。“文革”中女须生无戏可演,自然也不可能看到她演出。“文革”结束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知道了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的一拨儿好须生当中有一个李月仙,而且一旦知道了,就印象特别突出:她是一个激情满腔,技艺高强的性格化的演员。这个印象是怎样来的呢?可能还是从“文革”后看戏得来的。也可能是看的《交印》吧,她扮演的杨六郎。不过,最初看的晋剧《交印》,扮演杨六郎的是马秋仙,不知什么时候就变成了李月仙。

记得小时候看北路梆子的《六郎斩子》,杨六郎和八贤王互相较劲,很是激动人心。后来听惯了晋剧须生行云流水韵味十足的唱腔,我不大相信晋剧能唱出杨六郎的气概。待看了他们的演出,马秋仙、李月仙使我折服了。再以后,就主要看李月仙的杨六郎了。

我最早看的《杀驿》是蒲剧。那揭示驿丞复杂心情时,帽翅变幻不定的颤动,真令人叫绝。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的演出中,也有了《杀驿》,扮演驿丞的是李月仙,她那功夫也绝不亚于当时蒲剧演《杀驿》的同龄须生演员。

在多半个世纪中,晋剧须生行不论女须生还是男须生,都在唱腔上学丁果仙,演的戏也大都不出丁果仙演过的剧目。在这样的大势下,怎么出来一个与众不同的李月仙呢?原来她就不是丁门弟子。她的老师是马兆麟,她是马兆麟的最后一个关门弟子。

马兆麟凭着自己底功扎实的条件,独辟蹊径,表演充满激情、浑身有戏。他也以此训练学生,叫做“一戏成才法”。他训练李月仙的一戏是《秦琼观阵》,整整用了三年工夫。不仅全面地把李月仙雕琢成了一件底座厚实有棱有角的“艺品”,而且使李月仙养成了质朴无华与世无争的事业型的“人品”。凭着她扎实的底功,她能够应对各种演出环境,能够扮演各种人物。凭着她的人品,她能够淡泊名利,远离社会漩涡,以致人们只能欣赏到她台上的精彩表演,却不认识她台下的本来面目。

但是,她又不只是“马派”一家的传人。 马兆麟先生明白地告诉她:“你可以跟别人学”。他没有拜丁果仙为师,却学了丁果仙的不少东西,特别是表现人物的本事。她也没有拜张美琴为师,却接受了张美琴亲传的《芦花河》。她学到了蒲剧艺术家阎逢春、张庆奎帽翅、髯口等绝技。她给前辈们配戏,在默契的演出中,把尺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她的戏路子宽。她能演杨六郎,也能演八贤王;能演秦琼、伍子胥,也能演王佐、闵德仁、朱春登、刘备;还创造性地演《芦花》中的闵损、现代戏《蝶恋花》中的瞎眼老太太。她也因此养成了非常可贵的救场本事与精神。

然而在须生成堆的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她必须依据自身的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走自己的路。不说全体,就说在与她年龄差不多的武忠、阎惠贞之间,艺术风格就是互不重复的。武忠偏重于类似京剧的衰派老生戏,以做工见长,演得精神抖擞;阎惠贞偏重于演帝王、皇亲、敦厚的文官,以唱工见长,韵味十足。李月仙则见长于表演忠臣、廉吏、将帅、侠士。她也演帝王,但不是稳坐龙庭的明君,而是思想有波折的齐宣王等。这样,她在《三关点帅·交印》中扮演杨六郎,与阎惠贞扮演的八贤王,旗鼓相当;在《齐王拉马》中,她扮演齐宣王,与武忠(扮演晏婴)、高翠英(扮演无盐)演拉马,珠联璧合,又都得到了充分的个性化的表演。

一戏成才,博采众长,这是李月仙走过的正途。然而仅此还不是艺术家的李月仙。艺术贵在创造、创新,而真正的创造、创新,绝不是单凭技术所能达到的。创造需要思想,需要文化的涵养。而李月仙只读过小学“三册书”,哪来的涵养?思想倒不能没有,也是局限性比较大的。又是一位老师一戏使她开窍,这就是张翔给她排的《生死牌》。生死牌不仅使她懂得演戏演人物的重要,更使她懂得了读书的重要。谁能想象李月仙啃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八厚本!谁不惊叹她对童道明《“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文章理解的深刻,对“体验”和“表现”认识的恰当!谁看了她对剧情人物写的分析,不称赞她的用功和开窍!然而读了书她并没有去当导演,她还是当她的演员,所不同的是,她对于剧情的把握、人物的塑造,有了尺寸,能找到亮点。

李月仙在艺术的途程上,有几块里程碑:《秦琼观阵》、《生死牌》、《芦花河》、《卧虎令》、《杀驿》、《三关点帅》、《齐王拉马》。这些里程碑不是一般地树立在平坦的道路上,而是树立在崎岖的山路上,既是李月仙艺术人生的标志,又是她艺术不断前进、突破的等高线。她不重复自己,每个戏都是“这一个”。《秦琼观阵》是她艺术人生的高起点。《生死牌》标志着她以巨大的毅力把握剧情,揭示人物的心理,以做工为主。《芦花河》是一出喜剧,使她的风格一变,演出了情与趣。《卧虎令》演得凝重、沉稳,演出了人物的耿介和内在气质。《杀驿》从情理入手,演出了悲剧的壮美。虽然帽翅技巧运用得精益求精,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却不失质朴、深沉。《三关点帅》从假斩子到真荐帅,表现了作为三关统帅的浩然正气,运筹帷幄的谋略,和选贤任能的胸怀。《齐王拉马》突破了行当,突破了声腔,演出了人物的变化,在《芦花河》喜剧表演的基础上,更显出了李月仙表演风格的潇洒。这些里程碑和等高线,使我们看到李月仙艺术创造步步高,更使我们看到了李月仙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秦琼、黄伯贤、薛丁山、董宣、吴承恩、杨六郎、齐宣王,他们一个是一个,绝不互相重复。即使是晋剧须生都演的人物,李月仙也有她自己的独特之处。

李月仙虽然师出马门,但她却不是单纯的功架须生、“红生”、衰派老生,而是名副其实的梆子戏声腔演员、不折不扣的晋剧须生。然而她不是丁门弟子,她在表现人物上,“偷”过丁果仙的不少东西,但在唱腔上却是走着自己的路。她曾经坏过嗓子,好长时间不能唱。也正由此,她像京剧、晋剧的程派一样,逼出个运用自如的好嗓子。她唱得激越、刚健、跌宕、有力度,虽不是行云流水,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梆子戏流布地区,她有大量的观众。她所以能达此境界,得力于她勤奋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艺术修养。她能够琢磨唱腔,把握演唱的闪光点。在晋剧唱腔“十生九丁”的格局里,她敢于走自己的路,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不知不觉,李月仙从艺也五十年了。“五十而知天命”,应该知道一下自己,也应该让社会知道一下李月仙。特别是应该让李月仙的学生们知道一下自己的老师,知道她的艺术道路,她的人生追求,从而在塑造自己时有个高起点,有个规矩方圆。即使是对艺术工作的领导者,或许也有一些参考价值:像李月仙这样与世无争质朴无华的事业型的艺术人才,如何能不被遗漏不被忽视,如何因材施教,扬其所长?当年,如果不是有刘舒侠、张焕慧眼识珠,也许李月仙早就泯灭了。

2004年12月7日

李月仙赞

与世无争争艺术,质朴无华华采明。

绝技高歌雕性格,激情神韵塑心灵。

2004年12月7日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