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高跷进行晋剧表演曾被誉为流动的晋剧舞台
庙前高跷亟须传承人
兴隆街有一个不起眼的大院,这是庙前高跷传人经常聚会的场所,也是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所在地。可随着老艺人年龄的增长,很多出彩动作快做不动了,亟须传承人。
王福生说,虽然老艺人一直在培养后继者,目前的传承人已到了第八代,可数量还没到两位数。因此,他们不能独立撑起一台27个完整角色的庙前高跷演出。
庙前高跷是太原民间社火绝艺之一,踩着高跷进行晋剧表演曾被誉为流动的晋剧舞台,至今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原因,庙前高跷上世纪后期曾濒临失传,直到2007年,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各方专家着手对庙前高跷进行拯救,找到了30名庙前高跷老艺人,当年最小的48岁,最大的75岁。现在,老艺术家的平均年龄已超过了60岁。
王福生坦言,庙前高跷要踩在1.2米的高跷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浪费”时间去学高跷。这次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只要学校、家长同意,学生们愿意学,老艺人就会来教他们。同时,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身高缩短庙前高跷的高度,降低为50厘米,减少危险性,让庙前高跷可以传承下去。
他还描述了庙前高跷的绝技之一 “上天桥”,4名艺人踩着高跷,共同举起两根扁担,另一人上扁担手执“金箍棒”摆出猴子望远的姿势,又下腰来了鹞子翻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