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为晋剧《傅山进京》写点什么,可也许是因为我太喜欢这部戏了,想说的太多了,每次提笔都不知从何写起。

之前我并不知道傅山这个人,所以当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老师唱着茄子、馒头以一个老者形象出现在某个晚会上时,我被雷到了。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不是谢老师演我绝对不看。后来发现谢老师在很多场合都唱“红土沟”,怀着好奇心我在网上第一次看了整本的《傅山进京》,我才知道我一直不喜欢的糟老头子居然是一介鸿儒。当然我也深深折服于谢涛老师精湛的技艺之下,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表演都无可挑剔,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傅山进京》的第一印象,我会说“一见钟情”,我像粉丝追星一样搜集有关它的所有信息,一遍又一遍的看,几近疯狂。虽然《傅山进京》的现场演出我只看过一次,可在网上已经看了无数遍的我几乎能背出所有的唱词。对于这出我钟爱的戏我有着说不完的感受。

首先,《傅山进京》是成功的。还记得去年9月24号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完毕的谢涛老师被戏迷团团围住,有好几个观众激动地对谢老师说:“傅老师,您演得太好了,太棒了!”那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它的成功。(虽然《傅山进京》之前获得了很多奖项,很受戏迷的追捧。但我一直觉得评奖的专家是运用着科学的方法,通过不同的维度去专业的剖析整部戏,他们所能看到的“亮点”我们未必能理解。而戏迷追捧或多或少也会有它是晋剧或演员是谢涛的原因在。)这些观众可能从没接触过晋剧、不知道谢涛是谁,他们的评价才是最客观真实的。一场演出、一部戏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与它获得了多少殊荣,更取决于观众的反馈。我想谢老师听到那些话时的心情应该跟获奖时一样高兴吧。

《傅山进京》里的人物当然也各有千秋。谢涛老师所饰演的傅山入木三分,先不说那些大的唱段,就是在一些小节上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比如,进京路上那一场“奴人害奴病自有奴医与奴药,高爽者不能治”时的动作、表情、语气,“早知入京多尴尬”看到冯溥时的眼神,动作等等。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带着人物。当然也正是对这一言一行的精细雕琢,“傅山”才被诠释的如此完美。

作为剧中傅山的“对手”康熙,王波老师也刻画的张弛有度。把康熙对傅山的恩威并施、强硬、包容、敬重、无奈表现的恰如其分。

其实在《傅山进京》里我很喜欢冯溥这个角色,如果说康熙之于傅山是对手的话,那冯溥就是对比:两个人同样都是明朝士子,傅山高贞不屈,宁死不仕清;冯溥卑躬屈膝,为官丢气节。冯溥的扮演者梁忠威老师把一个奴颜媚骨、逢迎谄媚的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既可悲又可笑,既可厌又可爱。

《傅山进京》到目前有好几个版本(据说,我第一次所看的就不是最初的)。在这几个版本中,改动比较大的应该就是张静君的部分:首先是唱段:我第一次看时唱的是什么“医艺画艺”,后来改成了“得配君子妾多幸”,最后是现在的“夫君你念旧情誓不复娶”。其次,张静君这个角色也是由两位老师饰演的,前面是史佳花老师,后来换成了魏建琴老师。虽然看史佳花老师饰演的张静君时总是有种怪怪的感觉,但在换演员时我也和很多戏迷持同样态度:觉得史老师的唱段酣畅淋漓不应该改。后来电影版出来时才终于知道对于史佳花老师饰演的张静君我为什么感觉怪异了。

第一,不管我们对傅山妻子的想像还是对古代大家闺秀的定位都是温婉文静的。史佳花老师是一个气场很强的演员(甚至于比谢涛老师还要强),再加上唱腔的特点,她一上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强势,然后在舞台上跟谢涛老师所饰演的傅山互动不多,唱词中也未多涉及夫妻情分。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舞台上的两人是知己、朋友,甚至姐弟、母子,反正不是一对恩爱夫妻。

第二,史佳花老师不仅气场强,知名度也很高。她一出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觉得是史佳花来了,很少人会觉得是张静君来了,再加上那段精彩的唱腔,我们就彻底跳戏了。

相比之下,魏建琴老师所诠释的张静君在舞台上无论是给人的感觉还是跟谢涛老师频繁的互动都能让人感觉他们夫妻情深,她的唱词虽不能称为经典却非常感人。

电影版的《傅山进京》我期待了很久,看了以后有以下几点感受:1.淡妆的王波老师很帅 ;2.第一二场穿插创意很好,但效果差强人意,剪得很不连贯 3.梁忠威老师啊,场景都那么真实了,您的轿子怎么还……4.“保傅家世世代代”是整出戏最长的唱段,现场版时谢老师唱得铿锵有力为什么在电影版里会变得那么柔美呢?5.英语字幕……去掉吧!

周围的人都知道我是戏迷,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这个戏迷多么业余:我看过的戏很少;老艺术家的经典之作看的更少;我不懂什么腔啊调啊,甚至连曲谱都看不懂。所以喜欢《傅山进京》也不是出于什么专业原因,而是我觉得在某些方面相较于我看过的传统戏来说它更好一些。首先在唱词上,传统戏的唱词虽然也合辙合韵,但说到底就是大白话。《傅山进京》的唱词比较文言,甚至引用了很多傅山先生的原话,个人感觉很好;传统戏里演员一出场就忠奸好坏分明,在开始时就能预料到结局,完全没有斗争的悬念在里面。《傅山进京》里面一个明君、一个鸿儒,他们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对立是因为立场不同。这样的较量更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可能是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我认为一个艺术作品不仅应该有娱乐价值,更应该有教化人的公益价值。那些传统戏大部分讲的是忠孝良善,比如《下河东》、《芦花》,它当然也是能教化人的,但忠孝二字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各种艺术形式都在讲,而戏曲在其中又不占优势,所能起的教化作用趋近于零(最起码对我没起什么作用)。《傅山进京》讲的是“和而不同”,是文人奴性。中国文人的奴性不仅在封建社会有,现在也有,这是值得我们深省深思的。

作为一个山西人,晋剧充斥了我二十余年的生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明公断》《三关点帅》这样的传统戏我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但同样我也着迷于《大红灯笼》《傅山进京》这样的新编戏。艺术家们在继承经典的同时探索创新的精神令我敬佩,有这样执着于艺术追求的演员是我们戏迷之幸,更是晋剧之幸。

晋剧傅山进京

晋剧《傅山进京》演出剧照

晋剧傅山进京

晋剧《傅山进京》演出剧照

晋剧傅山进京

晋剧《傅山进京》演出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