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现代晋剧《上马街》:小人物讲述大事件
吴国荣 边素庭

受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晋剧《上马街》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两场,并参评白玉兰奖。这是太原晋剧艺术研究院近年来第三次进沪。2005年晋剧《范进中举》和2007年《傅山进京》先后征服了上海观众与专家,抱走两座白玉兰奖。这一次,上海观众把热烈的叫好声又送给了《上马街》。

《上马街》根据解放太原时发生在太原上马街一个四合院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已将国民党反动军队控制下的太原城围困,我地下党经过多方努力秘密取得了太原的“城防图”。为了转移和传送这份情报,四合院的人们历经艰辛和危险,自发组织起来,完成了这个攸关太原解放的特殊使命。

本土化的形式,本土化的语言,演绎一个植根本土却又超越本土的故事,高扬既属于太原又超越太原的人文精神,是《上马街》的重要特征。

编剧赵爱斌表示,该剧在风格上以写实为基调,凸显地方特色。以老太原的旧地名、人物、事件、语言为主要戏剧元素,力图用浓郁的民情、民俗勾勒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底层民众的精神风貌,展现他们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

这出戏,每个人物都说着太原话,都是住在上马街的平凡太原人。“家住太原在城东,没人知道我的姓和名。草木一秋人一世,一秋一世是天两重。”演出一开场,修车师傅车伍儿轻声唱着太原莲花落,方言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整部剧中,诸如“上马街”“海子边”“鼓楼街”“晋源”“北营”“进山中学”等耳熟能详的地名,“光眉俊眼”“切塌”“假眉三道”“机敏”等熟悉的太原方言,就连联络暗号都是“爱吃咱太原的三搅面擦尖”这样的方言土语,还有四合院里的修车师傅、接生婆、卖烧土的……该剧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普通老太原人,展示的一幅幅“老太原风情画”,直让每一个太原观众备感亲切,更让每一个外地观众大呼过了把太原“原生态”的瘾。

导演雷守正认为:“唯有真实,才能打动观众;也唯有真实、可信,才能更加感人。”艺术作品中,见惯了英雄豪杰、豪情壮志、飒爽英姿,《上马街》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一聚合、演化、凝聚成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构筑起了剧目创作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剧情布局。

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学文认为,《上马街》以小环境体现大城市,以小人物讲述大事件,用普通人的抉择和视角展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专家普遍认为,作品不再以革命党人为主要表现对象,从草根人物入笔表现重大题材,是作品的巧妙之处。此外,作品寓意深刻,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隐于故事之中,脱离了过去说教的窠臼中。

正如此言,《上马街》不是这些英雄豪杰的舞台,它呼唤小人物,崇敬小人物,把小人物置于艺术舞台的中心,让他们成为历史舞台的主人。三教九流、走卒贩夫等看似平常甚至庸俗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有意想不到的大无畏。这些“小人物”,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视角,一种表现手法,更是用晋剧这种方式传递了人心向背的历史定律。

《上马街》汇集了谢涛、牛建伟、梁美玲、王波、郑海珍5位梅花奖和国家一级演员、9位“杏花奖”获得者,几乎集结了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的全部精锐……上场的每一位演员都是“角儿”,每个人都是一台戏。如此众多的名家联袂演出,更增添了这部戏的艺术魅力,让每一幕都亮点频现。

参加完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上马街》立即投入“山西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优秀剧目全国巡演”当中。艺术之树只有深深扎根泥土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上马街》正是这般走来,它是一部有核心价值观、有筋骨的戏,同时也是一部有艺术魅力、有温度的戏。

晋剧《上马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