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巴尔思御史》是山西省晋剧院原创的一出大型晋剧,也是2013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山西演艺集团扶持的重点剧目。讲述的是元朝监察御史姚天福冒着被刺杀、罢官的危险,克服层层阻力,坚持弹劾当朝宰相阿合马“擅政柄为奸利事”的故事。姚天福所处的元代社会和官场,是不利于他这位监察御史施展抱负的。一是阿合马的权力过大,又深得皇帝的宠信。二是亲情的阻碍,给姚天福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压力。全剧从多个层面描写了山西绛州人姚天福不徇私情,不图虚名,不屈不挠,忠心爱国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一代名臣的风采。

目前,晋剧《巴尔思御史》已完成了118场次的演出,剧中姚天福刚毅正直、不畏强悍的形象不仅感动了观众,也受到专家的好评。

本网日前专访山西晋剧院,了解到这出原创晋剧台前幕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市场萎靡 晋剧沉寂多时待扶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副来自晋西的旧戏台楹联,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山西人对戏曲的强烈爱好。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

史料记载,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解放后的晋剧曾盛极一时,创下了九进中南海的骄人业绩。然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快速化推进,各种思潮涌进的当下,作为传统娱乐形式的晋剧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变成了中老年观众和极少数戏曲爱好者拥趸。

随着国家对传统技艺项目发掘保护的深入,晋剧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个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戏剧形式,近十多年来却处境尴尬。“没有拿得出的作品,没有唱的响的精品。2012年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一行来调研时也对晋剧的现状表示很关切,鼓励我们重整旗鼓,不要气馁。同时还表示会尽快联系编创人员研讨开会,研究晋剧发展大计,分析当下市场形势,协助山西晋剧院拿出像样的作品。当时我们确实很感动,也很受鼓舞。”山西省晋剧院院长白向杰忆及当初也万千感慨,多年无力作导致戏迷间有这么一句戏言: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粮。《打金枝》、《算粮等剧目》再精彩,看久了戏迷们也会烦。好的戏曲形式,缺了好作品的支撑,生命力就没办法再延续。

于是,山西晋剧院下定决心造一台晋剧精品,可是好的精品得先有好的剧本。这部好的剧本,它在哪里?

因缘际会 《巴尔思御史》剧本回家

白向杰介绍,最初选择剧本时也着实费了翻功夫。多年的经营不善及听众群体萎缩,打击了很多剧作家的创作热情。经过多次抉择,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剧本。一筹莫展的白向杰一行拿着一个不太成熟的剧本去天津找到时任该市文化局领导的编剧梁波,作为一名山西籍文艺创作者,他对山西的晋剧艺术发展尤为关切。在多次探讨觉得白向杰一行剧本不成熟情况下,梁波拿出了自己20多年潜心打磨的一本剧本——《巴尔思御史》。

白向杰大概翻看一遍,心情激动澎湃。

就是它了!

为了丰富人物情感,饱满人物线索,白向杰又带着主创人员一路前往巴尔思御史姚天福的老家山西稷山,对人物故事和风土人情进行深度挖掘。据悉,姚天福,字君祥,绛州稷山南阳里(今稷山南阳村)人。生于金哀宗七年(1230年),逝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历元世祖、元成祖两朝,做过监察御史、提刑按察史、刑部尚书、平阳、真定路总管,最后官至中书省参加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和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因为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元世祖忽必烈赐名号“巴尔思御史”,“巴尔思”在蒙语里是“虎”的意思,意为嘉奖姚天福如虎般威风凛凛不卑不亢的高贵品格。

在稷山县青龙寺的东院,高达3.1米,宽1.4米,厚0.7米的姚天福神道碑巍然耸立,尤为醒目。碑额高1.23米,上雕二龙盘顶,形象逼真;碑座为龟形,重七吨有余;翰林学士虞集撰写的碑文,4884个字里记述了姚天福生平事迹,字体端正遒劲,文章流畅,雕工精湛,为难得的金石作品,多少年来,被人们称做“铁面御史”的姚天福,一直都是稷山人的骄傲。
主创合力 青年骨干力排众议挑大梁

《巴尔思御史》的成功离不开导演石玉昆等幕后主创的努力。导演石玉昆先生对全剧清雅意境的把握,音乐设计刘和仁先生对晋剧韵味的体现,舞美设计赵国良先生对人物和剧情的烘托等各尽其职,大家都在起着自己的作用,互帮互助,像菜帮子一样抱成一团,体现了“一棵菜”的精神。

编剧梁波描写姚天福时把笔墨重点放在如何处置案件的过程,这也为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留出了余地,同时也给导演的舞台创作和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导演石玉昆充分发挥舞台创作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刻画人物,深入开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却又矢志不移的清官形象。经过幕后主创的努力,也使一位“不愧心、不谋禄、不畏强梁,做一天御史惩一天恶”的崭新的清官形象“立”在了舞台上,也“活”在了观众心中。

在演员的选择上,山西晋剧院也力排众议,大胆起用青年演员。白向杰告诉记者,这样做不是没有风险,毕竟在靠名家撑台面的戏剧界,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戏中,启用一批知名度不高的青年演员,双重风险下晋剧院压力大。“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要长远打算,要为晋剧人才打造一条长远发展之路。”事后证明,白向杰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以青年演员为主演绎出来的这台晋剧尤为出彩,观众跳出了名家的光环,专注于关注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事件的发展,更容易被故事本身所打动。

新剧亮剑 迎来多方赞誉

经过紧张排练与反复磨合,2013年4月份,原创晋剧《巴尔思御史》在太原市青年宫首演,大获成功。省领导、各界群众及广大爱好者对精彩亮相的《巴尔思御史》赞不绝口,很快知名度打开。紧接着,在太原接连上演四五十场后,《巴尔思御史》受邀走出三晋,北京、呼和浩特等地都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姚天福弹劾权臣的故事。

白向杰他们并没有满足现有的成功,而是潜心磨剑继续打造精品。2013年10月,《巴尔思御史》走进在北京大学进行专场演出,演出后由多名专家组成的《巴尔思御史》创作研讨会上,大家纷纷建言,从人物情感的铺排,到故事情节的设置,再到故事情感的主线,专家们都提出了中肯建议。最后为《巴尔思御史》和晋剧发展出谋划策。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场“有理、有情、有趣,还可以再有戏”的好作品,可以进一步深化加工成精品剧目。

晋剧院的努力没有白费,演员们的辛苦也有了回报。《巴尔思御史》的展演,大获成功。

2013年11月25日,为期16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在苏州落下帷幕,《巴尔思御史》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脱颖而出,在参评的29台剧目中名列前茅,荣获本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该剧主演李建清荣获优秀表演奖。

在本届中国戏剧节剧目评论会上,我国著名戏剧评论家姚欣代表评委发言。他说:“《巴尔思御史》剧本好、导演好、音乐好,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展示了一个省级艺术院团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全剧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大牌演员,甚至没有一个梅花奖演员,但是他们凭借整体实力、精湛的艺术,深受观众热捧。”

此外,该剧还获得第九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剧目金奖、山西省杏花奖剧目奖等荣誉。并于2014年4月30日参演文化部组织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

采访手记 受众与人才双制约

在晋剧文化的发展中,不可避及的就是观众群体和人才培养问题。作为一种辐射影响山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区域的地方大戏,它的受众群体更多的是在乡镇。现代化文明的侵蚀和五光十色的娱乐方式,使戏曲艺术在城市夹缝求存,异常艰难。

多年从事剧团下乡的曹万林先生告诉我们,现在晋剧下乡一场演出费大约25000元,包括吃住用所有开销,演员下乡都是带锅带碗带铺盖,自己做饭睡通铺。而央视某选秀栏目新亮相的歌手“某妹”,出场费18万,待遇的天壤之别可见当今演艺市场对戏剧的淡漠忽视之甚。

市场不景气,收入不高,导致戏剧演员大量流失。一位从舞台上退下多年的喜剧演员告诉记者,从小学戏剧,心里只有戏剧,离开时真是切肤之痛。可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要培养孩子,剧团收入实在无法保证一家人温饱富足。戏剧人才如何保护,成了当务之急。

据悉,深知现状的山西晋剧团已经开始培植城市受众土壤,他们每周二在山西大剧院小剧场都有一场惠民演出,希望能最大程度上最好戏曲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在人才培养上,山西晋剧院通过本团培养和送出去培养双模式,力保晋剧人才不断层。

但愿会有更多的人和部门行动起来,加大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的力度,同时保护戏曲人才全面发展,将这项传承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