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儿,清朝咸丰、同治时期太原府祁县人。晋剧第一代鼓师,曾搭班聚梨园,在文武场面改革上创意独多。他使用之鼓箭长而重,倍于常人,而腕力灵活,操纵自如,轻重疾徐,随情入理,毫不拖沓赘碎,指挥全场如出一人。与琴师彭根,一文一武,珠联壁合,为演唱者增色不少。鼓师藉兰山、渠顺斋均出其门下。
咸丰末年(1860)成立,参与晋剧早期班社三庆班。三庆班,由县城渠氏苏兴财主出资承班,科班性质,对晋剧之主要贡献是培养了一批颇具实力的音乐人才,其中有:彭根子、宋兴儿、张公、秃小、八斤儿、彭存有、德海等。彭根子,太谷人,胡胡演奏者。宋兴儿。祁县人,鼓师。两人配合默契,取各兄弟剧种之长,丰富了晋剧文武场面,从此有了“太谷文场过硬、祁县武场见长”的说法。曾有谚云“彭根子的胡胡,宋兴儿的板,一股风的乱弹唱不完”,可见唱腔伴奏已有了一定程式,为晋剧定型奠定了基础。
宋兴儿为晋剧第一代鼓师及对晋剧发展的贡献。山西晋剧的起始时间应在同治年间。咸丰之前,在山西晋中一带出现了许多的班社及演出记载,但这些班社只能说是一种戏曲演出活动,不能算作晋剧的起源。道光咸丰时,山西出现了最早的两个娃娃班“云生班”、“三合店”。这两个班的娃娃都是从陕西和蒲州买来的,对晋剧的改革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到咸丰晚,山西祁县渠家苏兴财主承办了一期娃娃班——“三庆班”。这个班里的学员全由本地娃娃组成。正是这批娃娃班,奠定了晋剧的本土化。大约在同治八、九年由“三庆班”培养出的晋剧第一代琴师彭根(山西太谷县人),第一代鼓师宋兴儿(山西祁县人)已成长起来(约二十多岁),艺术上已非常成熟。他们在祁县金财主承办的着名班社——上下聚梨园中,对晋剧音乐进行了一场重大改革,将晋胡列为领奏乐器,将二股弦列为从属性色彩乐器,并在打击乐器及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改变了原来“武场叮叮当当,文场吱吱扭扭”的“家常旧规矩”,决定了晋剧音 乐舒展大方,雍容华贵的风格(此风格一直沿延至今)。应该说,从这时起,晋剧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正式登临中国戏曲舞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