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聘的几年间,吴同创作出大小30多个剧目。他想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更好得担起传承人的职责。如今,新生代口梆子传承人已成长起来,吴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技艺,培养接班人。
传承
76岁的吴同精神矍铄。
他是市口梆子艺术剧院退休演员,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
“没想到退休了,整天还这么忙。”吴同说。
1996年,退休后的他先是应聘到我市一家私立艺术学校担任晋剧音乐老师,主要教授乐队文场伴奏及乐理知识。在任教的四年中,他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乐队伴奏人员,其中一名女生以自拉自唱晋剧唱段参加河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调演,荣获“小梅花奖”,他本人也获得“小梅花”优秀教育奖。
2002年,他又由市口梆子艺术剧院返聘。今年,市口梆子艺术剧院领导找到他,让他到市口梆子艺术教育基地教课,提高年轻演员的技艺,剧团要求年轻乐手都能上台亮相,并演员的技艺能拿得出手来。
市口梆子艺术教育基地位于口里东窑子村。2008年入学的一批学生今年下半年就要毕业了。刚招收来的学员大都喜欢表演,不愿意学习戏曲音乐,等到了第二年,一些学生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表演,才改学戏曲音乐和伴奏。
如今,教育基地有9名学生跟随吴同学习。“要学好戏曲音乐最少须五年,教育基地的学生只学了两年,这些学生还有半年多就要毕业了,因此授课任务十分繁重。吴同每星期讲授三个半天的课,从每天下午二点半开始,一直授课到六点半,主要教授学生晋剧文场、电子琴、二胡、古筝等。
“过去学习二胡等乐器的人很多,可以好中拔优,现在学习这些乐器的学生少了,来一名学生教一名,很难做到选拔优秀,因此培养出一名人才来并不容易。如今,新生代的口梆子传承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将很快补充到口梆子艺术剧院,当前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剧院培养出好的乐队接班人。”
创作
15岁时,吴同考入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此后他又在河北省戏曲学校晋剧科学习,毕业后到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工作。
吴同在校学习期间,由刘光、侯玲老师主教乐理及作曲知识,两位老师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为吴同的传承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戏曲音乐及文武场伴奏由晋剧著名琴师刘钰老师传授,1963年,在刘钰老师带领下,吴同赴山西太原市拜山西著名琴师程汝春为师。
在剧团,搞创作的人缺乏,拿到一个剧本后,要阅读剧本,理解剧本,构想创作音乐,新编戏、参加汇演的剧目要格外用心,在创作中还要结合演员的具体特点。吴同介绍:“实现音乐与主题、内容、人物和风格的统一是我在音乐创作中坚持的主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设计的唱腔和伴奏音乐更符合剧情的需要,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情感,达到细腻、优美、抒情、感人的效果。”
吴同还突破本剧种存在的某种局限性而进行借鉴、吸纳,导入其它元素包括二人台、民歌、少数民族音乐和其它剧种的优点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作品中,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音创作品上有新奇之感,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每一个人物在思想深度,角色心灵中最隐秘的情感,更易感动观众,成为他的创作风格和特征。
吴同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戏曲音乐创作,唱腔设计,至今已长达五十年余年,他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完成了百十余出剧目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并多次荣获河北省“音乐、唱腔设计优秀奖”和“优秀作曲奖”。《龙城二娇》、《天女与战神》、《梳妆楼》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吴同都作为第一主创人员。
在返聘期间,他又创作出了《天漠滩》、《新孟丽君》等多部获奖剧目,其中《新孟丽君》荣获河北省第五届戏剧节优秀作曲奖,《天漠滩》荣获“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
“在返聘的几年间,他创作出大小剧目30个戏,对于一位退休演员来说,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同事如此评价他。“我就想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更好的担起传承人职责。”吴同说。
挖掘
吴同主攻二胡和板胡,在演奏上,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他不但掌握了娴熟的技巧,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演员配合默契,收到珠联壁合的效果。
一段时间以来,以往在乡下演出时的情景时常闪现在吴同的脑海中。
张家口是晋剧的第二故乡。剧团曾到乡下演出晋剧《窦娥冤》时,观众说:“能不能换个新剧目。”剧团负责人跟观众们解释:“大家先把戏看完,如果不好,戏价可以不给。”观众在露天场地上看演出,演出当中还下了雨,但没有一个观众走的,大家都没想到剧团将《窦娥冤》演得如此的好。
过去的唱词十字头、七子头,现在的唱词长的有30多字,短的有几个字,老唱腔要套新词,不创作新腔就无法唱出来,逼着你进行创作。以前排古装戏的曲谱好,现在排新戏就不用了,有的曲谱从没见过,将这些曲谱挖掘整理出来,今后可以学用。
老艺人没有文化,曲谱口传不一致,旋律上也不相同,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吴同还要结合上演奏的特点重新演绎。有的套曲,曲谱特别长,老艺人都背不出来,但这些都十分宝贵,一有时间,吴同就整理这些曲谱,尽管费时耗力,但他觉得十分必要,因不及时整理,将会失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