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爱看古戏。在神池县偏偏有这么几个年轻人,不但爱看戏,还要出彩领道情、唱大戏。他们把剧团办得风声水起,实现了舞台梦想。仅一个月就排练了《玉婵泪》、《琼宫泪》等两本传统戏,使黄土地上就要失去的“遗响”再次有板有眼地嘹亮唱起,为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不少同龄人打趣说,王耀鹏、张六升是现代社会的“复古”者。
小人物酷爱大文化
文化是什么?在神池县义井镇坝口村38 岁王耀鹏和八角镇圪坨庄村37 岁张六升的眼里,文化就是道情。这两名农村青年都是70 后,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山区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神池每村每户的人都会哼几句神池道情的调调。滋养他们心灵的就是咿咿呀呀的神池道情。
“道情九弯十八调,弯弯调调联成套,调调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抑扬顿挫、雅俗共赏的神池道情戏,曾是神池几代人的精神慰藉。说起神池道情,王耀鹏、张六升就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他俩高中毕业后,就各自在外打拼,种过地、养过鸡、盖过房、办过厂,几年下来有了些原始积累。他们回忆,那时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哼上几句道情调调,就能解困驱疲,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今年6 月,他们在八角镇圪坨庄村看了几场文化下乡的道情剧目,怎么看也觉得没有小时候看过的好看。这两个年轻人的共同感受就是:唱道情戏,必须有硬功夫。如果后继无人,道情这个剧种恐怕在他们儿子辈就看不到了。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失传了就可惜了……他俩“戏趣”一致,谈话投机,决定去县文化局找领导商量“领戏”事宜。其实县文化局的领导也在为振兴神池道情寻出路,听了他们的想法后,要求他们只要拿出可行方案,真正能保护这个地方传统小剧种就好了。
小人物酷爱大文化。搞文化那可不是容易事,俗话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王耀鹏、张六升早已胸有成竹,他们的做法就是:政府搭台、民营参与、市场运作、传承文化。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神池县委、县政府文化局的具体部署下,以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戏为已任,由王耀鹏、张六升两人合资创办的神池百花道情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县文化局、县工商局协助办齐了相关手续,他们在兴达小区以年租金10 万元的费用占用了700 平方米的场地。7月挂牌开始招生,8月组团排练,历时数月艰辛,终于使神池道情有了自己的家。
盛装表演古韵悠长
农民子弟生命力极强,风一吹就生,雨一滴就长。王耀鹏和张六升虽然年纪轻轻,但他们耐得住寂寞,也担得起重担。他们给文化部门立下了“军令状”:“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成果,拿不出让老百姓叫座又叫好的作品,就没有底气说我们能领揽神池道情。”
神池百花道情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集团体制,由董事王耀鹏和张六升聘用既有事业心,又有专业特长,并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东湖村33 岁农村青年张林任团长。他们在神池、平遥、介休、灵石、静乐甚至内蒙等地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对于爱好神池道情的农村中青年人只要愿意,一律录用;对于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以事业召人,以感情用人,以待遇留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传承人黄凤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传承人王青花,著名鼓师梁存义,板胡艺人安英,都先后来团里助阵指导。王耀鹏、张六升清楚地记得,最初他们在神池电视台打广告招神池道情人才,没有几个报名的,生源都成了问题。恰好东湖村张林的加盟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张林早些年在外面领揽晋剧,听说本县的两个年轻人要搞道情剧团,回家乡一考察,看到了前途,就自告奋勇当起了团长,把外面唱晋剧的一帮子农民子弟演员拉回了神池。
晋剧的腔调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和神池道情有相通之处。神池道情分为唱腔、曲牌、锣鼓经三大部分,有道情七十二调之说。这些来自外地的30 多个晋剧演员,由晋剧唱腔改神池道情唱腔有一定的基础。加之,黄凤兰、王青花等名演员的点拨指导,他们提高很快。神池道情似唱似念、字重腔轻、婉转细腻的艺术特色,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从9 月份以来,兴达小区的神池百花道情剧团的排练室内,天天是琴声悠扬,剧目排练热火朝天。最开始时,和张林一起唱道情的没有几个,后来随着演员待遇的落实和表演技艺的提高,越来越多热爱道情的农村青年自发加入进来。常年在外奔波演出的神池农村青年郑美英、卢嫒嫒、赵红等10 多人,也回到家乡的剧团来助兴。
小小道情,事关民生。神池道情,是一门古老艺术,更是大众艺术和百姓艺术。为排出更多农民喜爱的道情剧目,百花剧团的演职员们在农村演出的同时,不忘征求农民的意见。目前,该团已累计投资260 余万元,演员发展到60余人,义演3 场。他们计划在2015 年排演《于成龙》剧目,要在多出精品上更有所为,要在多出名家大师上更有所为,这是神池道情人的使命和文化担当。
尽管振兴神池道情任重道远,但经过专业名演员的精心打造,独具古韵的神池道情呈现在了众人面前,足以让业内倍感振奋。
一事能狂便少年。三代从艺,被人称为“舍命红”的老艺人王青花说,王耀鹏、张六升这些年轻人的所为,不仅是让她们这些老艺人感动,更重要的是神池道情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下一代神池人身上得到了传承。
民间力量繁荣民生文化市场,神池这几个年轻人选择了古老道情这个充满文化味儿的行业,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出彩。
黄凤兰老师(左)为农村文艺爱好者授艺
道情戏剧团向村民征求意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